发布信息

马嵬之变(马嵬坡读音)

     2023-03-24 20:11:25     32
1分钟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马嵬之变,以及马嵬坡读音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父子分途:“马嵬之变”缘何能成为唐代历史的分水岭?

“马嵬之变”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携带杨贵妃等人偷跑四川途中发生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 件。

      一是中央权力被严重削弱。地方藩镇坐大,可以自由任命官员,唐朝中央 *** 也没有力量去有效管理地方了。很多地方节度使,因平顶“安史之乱”有功而对朝廷的政令视而不见,导致中央政令不能有效到达地方。

      二是经济迅速衰落。经历长期的动荡,原本富饶的关中和河南地区,大面积田地荒废人烟,百姓流离失所,经过浩劫,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情况,人口因战争锐减,致使不能有足够的生产力来恢复因战争破坏的经济。经过“安史之乱”,后期的唐王朝在没有能力恢复开元盛世的盛况。另一方面,经过北方长期的动荡,唐朝中后期,伴随着大量人口向南迁移,带动了经济中心进一步向南移。

      三是边疆风险变大。经过“安史之乱”后,许多原本臣服于唐朝的少数民族,纷纷选择脱离,唐朝前期在西北开辟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逐级退出历史舞台,守护边疆的士兵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原本和平安宁的边疆环境被无情的打破,唐朝与吐蕃接壤的地区,连年爆发战争,吐蕃势力一度深入到内地,对当时的老百姓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四是唐朝皇权的削弱。经过“安史之乱”,一些宦官力量逐级登上历史舞台,李辅国长期把持唐王朝中央权力,许多皇帝的任命都要依赖于宦官力量,这就导致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皇权旁落” 的局面。四是土地兼并加剧,矛盾进一步激化。在“安史之乱”后,许多有能力的大地主依附于当地藩镇,大肆吞并土地,导致流民增多,农民起义不断,严重影响着唐朝后期的中央 *** 根基。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内容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时任皇帝的李隆基好像一直都是被人推着走,禁军哗变杀杨国忠,他被迫对既成事实予以追认,把杨国忠的党羽都处死了,又迫于压力把同出杨氏一族的杨玉环赐死。一切看起来都很符合逻辑,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基于以上对陈玄礼和太子李亨作案动机和可能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断出以下情况:李隆基授意陈玄礼(太子李亨一开始是否参与其中并无肯定答案)除掉杨国忠。陈玄礼怕自己搞不定,就拉太子入伙,为自己撑腰。太子与杨国忠本就势不两立,自然会努力促成此事。于是杨国忠被人斩杀于马嵬驿的西门附近。至于杨玉环的死,小编认为她只是个政治牺牲品。虽然杨玉环备受皇帝宠幸,但与江山和皇权相比,一个女人的性命又算得了什么呢?世人只知道李隆基的多情,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残忍。李隆基为了守住手中的权力,先杀掉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又废掉了自己的原配妻子王皇后,甚至还曾亲手除掉了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子。对他来说,只要威胁到自己的江山和权力,杀你没商量。

可能有人会问,杨国忠不是深得李隆基信任吗?为何皇帝要除掉自己的心腹呢?其实,这可能就是深奥的帝王术,表面上对你非常的信任,但真到了需要丢车保帅的关键时刻,该做的牺牲在所难免。如此操作不但可以去除安禄山起兵谋反的口实(大家不要忘了,安禄山起兵时的口号就是“清君侧,以讨伐杨国忠”),还可以消除渐成尾大不掉的杨家势力,倒是个一石二鸟的好计策。

李隆基从来都是玩弄权术的好手,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会不惜牺牲掉一切他认为可以舍弃的东西。此时的杨国忠对他来说就是一根鸡肋而已,或许他还惦念着杨玉环的美色,但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只是,此事过于残忍,有失君王颜面,李隆基觉得自己不好直接出面,便秘密交代陈玄礼如此如此,于是就有了马嵬坡之变。

马嵬坡事件是怎么回事?

马嵬之变经过:

综合旧、新两唐书及实录与通鉴等记载,马嵬之变的经过如下:第一阶段:唐天宝十五载六月辛卯(初九),安禄山部众攻陷潼关。

——按:唐天宝十五载七月,李亨夺权,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因此,天宝十五载又称至德元载。

马嵬兵变,实在是李亨(唐肃宗)所发动的。唐代皇位继承权,自来就不稳定,李亨虽为太子,但能继承与否,不到最后,实无由知。因此,李亨集团乘乱发动兵变,其真正目的,并不是杀杨贵妃,乃在于杨国忠,因为杨国忠是一个有权力的宰相,如果不能去国忠,即无法弑帝或迫帝李隆基(唐玄宗)逊位。是以马嵬兵变发生,杨氏兄妹俱死,李亨在后队得讯,即不再随驾赴蜀,而自帅所部趋渭滨,走奉天而赴朔方,至平凉,再转灵武,便自为皇帝。

事始:潼关失守,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等城防御使、兵吏皆逃散,是夜,长安城即因“平安火”不至而知事态严重——“平安火”是唐代一种通讯方法,每三十里设戍所,每日暮,放烟一炸,报告平安,下戍所见前戍所举烟,便随之而举,如此,在很短促的时间内,讯息即可传数十里。

六月初十日,皇帝知大事不妙,上朝之前,密召宰相杨国忠议事,决定出奔。继而上朝,百官惶惶,对时事皆无所指陈,在紧张中的朝会,毫无结果而散。

此日,宫中已秘密从事出奔的准备。

六月十一日,宫中在准备出奔中观望,而朝中则已大乱,杨贵妃的姊妹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入宫,与皇帝相见,商量出奔巴蜀之事。由于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使,因而杨国忠力主赴蜀。是日下午,市中已乱,有人逃难。

次日(六月十二),不敢在朝中宣布出奔之事,反而扬言御亲征,自然,官员对此是不会相信的,因为哥舒翰在潼关的大军二十万人已崩溃,长安及近郊已无可战之兵,皇帝不可能亲征也。

其次,皇帝发表了人事命令,以京兆尹(以现在官名,即长安市长)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京兆少尹崔光远升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将军边令诚,掌宫闱管钥,并命剑南节度大使颖王李璬赴镇,令本道预备接待皇帝西奔。

——在此,尚有一项不同的记载,旧、新唐书及实录等皆言奔蜀出于杨国忠之谋。但《幸蜀记》文则称:杨国忠力主坚守都城勿逃,宰臣韦见素主逃亡,与之力争。并且争执甚烈,韦见素还说出杨国忠通敌,所以不愿皇帝走云云。最后,皇帝接纳韦见素的意见逃蜀。(杨国忠通敌之说,绝对无稽,因安禄山起兵,以诛杨国忠为号召,杨国忠绝无通敌可能。《幸蜀记》此说,应不可靠。)

十二日傍晚前,为了安全,皇帝自南内(兴庆宫)移居北内。移居后,皇帝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调双禁军,厚赐钱帛,并选了九百匹马。(这些事,都是在宫城内秘密进行的。)

六月十三日(乙未)黎明前,大唐天子与东宫城之内的皇子皇孙、部分嫔妃以及杨贵妃与其姊妹、亲近宦臣、宫人,以及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等,悄悄出延秋门而逃。

皇帝一行人黎明时从延秋门禁区逃出,则前夕之移居北内,当是住玄武门禁军中,非如前人所谓住大明宫也。

这次逃亡是极秘密的,也不道德的。皇帝逃跑,连住在宫城以外的皇族诸王及皇族百官,皆不通知。

皇帝在黎明时逃走了,皇城中人当时亦未知,是日,官员们依然入朝,等到宫城开启,内宫宫人逃奔而出,始知皇帝已弃城而逃,于是,城中大乱,诸皇族中人及百官士民四出逃窜;流氓宵小,出动偷窃抢劫。长安城于一日之间,陷于空前大乱中。而此时,安禄山部,尚在潼关,距长安有数百里之遥也。

至于逃亡的皇帝一群,派内侍监宦官王洛卿先行至咸阳望贤宫准备午饭。结果,王洛卿与咸阳县令都私自逃走了,皇帝出奔,走了四十里至咸阳望贤宫,已日中,大家都没有饭吃。杨国忠去买了一些胡麻制的蒸饼供皇帝充饥,未曾逃走的民众,以粗饭、麦豆献给这一行逃难者。皇子皇孙皆以手掬之而吃——逃亡才走了四十里,狼狈相立刻显露了,此去多艰,可以由此而想见。——这顿午饭,先是狼狈,后来,还是由随行的御膳造了饭菜,供应逃亡者群。

下午,未时集中,再出发西奔,夜将半,一行人才到金城。(按:金城距长安八十五里,属京兆府,本名始平县,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七○八),因金城公主下嫁吐蕃,唐皇室人员送行至此而别,唐帝乃易始平为金城县。)

马嵬之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马嵬坡读音、马嵬之变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原文链接:http://www.36sw.com/news/833.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马嵬之变(马嵬坡读音)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关键词: 皇帝 马嵬 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