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不过是有景到自,知彼无非是由境到在
柳条低洼地垂下来,香樟高高地矗立,那些在春里富丽出众,在夏里枝杈葳蕤的桃树,在秋里刮起香风馥雨的桂树,现在像洗尽铅华的女子,漠然地依在香樟的浓荫里
他和她,撩开柳条,沿着湖边的小路,款款而行
湖边的石椅,被一幕幕浓情蜜意装饰着,叶的声,波的声,在风里,喁喁似情语了
湖水蔓延开去,到湖心,到此岸,笼住些雾的轻纱,牵住些霭的衣袂,无穷温柔地偎进夜的柔波里
让灯光点上一首曲子,关上门窗拒绝冬季,坐在火炉旁读上一本书,茶叶在杯中染香了夜色
我站在玻璃前呆呆定定地看着它,心中莫名地悲愤
哲学在当代中国表现出一种失语,跟我们自身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我们要么把中国问题纯思辨化,要么把它西方化,这些方式遮蔽了中国问题,将它虚无化了
话语权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面对中国问题、解答中国问题当中获得的
对此,有两个方面需要去努力
第一,话语的转换问题
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中国就是从解决中国问题开始的,从中国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到今天的改革开放,问题不停地在转变,我们的话语体系也要发生改变
第二,语境建设问题
话语离不开语境
所谓的语境,一个是语言的语境,一个是情景的语境
我们应该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入中国的不同途径,它们背后是不同语境的过滤
这些语境过滤如何形成了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对途径的反思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到中国以后面临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它和马克思所产生那样一个文化环境有什么样的差别,这些都需要进行研究
再有,我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它不是一个唯一绝对的
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往往忘记了对理解的反思
所以,语境建设需要对我们传入的路径进行反思,对我们的文化背景进行反思,对我们的理解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