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章士钊资料

     2023-05-11 12:07:56     42
5分钟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章士钊资料,以及章士钊其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人物 章士钊

章士钊,字行严,笔名黄中黄、烂柯山人、孤桐、青桐、秋桐等,汉族,湖南长沙人,1881年3月20日生。高级民主人士、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二任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广东军 *** 秘书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

1881年(清光绪七年)生于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市)。其父章锦曾在乡里为里正,后业中医。章士钊幼读私塾,非常勤奋。

13岁时在长沙买到一部《柳宗元文集》,从此攻读柳文。 16岁在亲戚家为童子师。 1901年离家赴武昌,寄读于武昌两湖书院,在此结识黄兴。后执教于朱启钤家私塾。 1902年3月,入南京陆师学堂学军事。次年进上海爱国学社。5月,任上海《苏报》主笔,由于该报连续登载章太炎等人的反清文章。7月被查封。8月他与陈独秀、张继等人又创办《国民日报》,建立大陆图书译印局。同年冬与黄兴等组织华兴会,从事反清活动。 1903年4月,拒俄运动发生,上海各学租侍校学生 *** ,章士钊不顾学堂总办俞明震劝阻,率陆师同学三十余人赴上海,加入蔡元培拿数等人组织的军事民教育会,任军理教习。不久被聘为上海《苏报》主笔,经常发表激烈的革命言论,并因此结识了章太炎、张继、邹容,意气相投,结拜为异姓兄弟。四兄弟中,章太炎、张继、邹容均有鼓动革命的书籍。于是章士钊将日本人宫崎寅藏所作《三十三年落花梦》编译成《大革命家孙逸仙》一书,将孙之别名“中山樵”与姓氏连在一起。于是1903年9月用黄中黄的笔名刊行,国内由此书而知重孙中山。1903年7月初,清 *** 查封了《苏报》,并先后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七人。章士钊因得主办此案的江苏候补道、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徇情,未予追究,侥幸得脱。于8月7日又与陈独秀、张继等人创办了《国民日报》,并继续激烈地鼓吹革命。1903年11月,他与黄兴由上海赴长沙,酝酿华兴会的筹建工作。 1904年2月,与杨守仁等在上海建立爱国协会,任副会长。杨守仁为会长。1904年8月,华兴会决定当年11月6日在长沙举行起义。章在上海余庆里密设机关,暗中接济。因事机不密,未经发动即遭失败。10月,黄兴赴上海,召集杨守仁、陈天华、章士钊、张继、杨度等人开会,准备在湖北、南京等地再举义旗。后因发华兴会在余庆里的机关遭破坏,张继和章士钊等十余人被捕,再起义的计划未能实现。章士钊等人经蔡锷托人营救,被关押四十余天后,得以保释。出狱诸人恐清吏再行深究,急急东渡日本。

留学时期

1905年流亡日本,入东京正则学校习英语。章回顾过去,认为自己“才短力脆”,连累了同事,感到内疚,一改弊敏吵革命救国为求学救国,乃发愤力学。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但坚不入盟,后来亦未入其他政党。 1908年赴英国入爱丁堡大学学法律、政治,兼攻逻辑学。

1909年4月,他与同盟会员吴弱男在伦敦结婚,婚后入爱丁堡大学学政治经济兼攻逻辑学。留英期间,他常为国内报刊撰稿,介绍西欧各派政治学说,于立 *** 治尤多发挥,对当时中国政坛很有影响。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章士钊携家眷从英国回国,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给予了衷心的肯定和支持。应孙中山邀由英伦回国主持同盟会机关报《民立报》。 1912年春抵南京,受黄兴、于右任之邀,任上海《民立报》主笔,兼江苏都督府顾问。7月,章在《民主报》上发表了《政党组织案》,主张将当时国内新有政党(包括同盟会)一律解散,在一段时间内各抒已见,然后根据不同政见分为两党,出而竞选,得多数拥护者,管理国家。这就是著名的“毁党造学说”。此论遭各方攻击,同盟会内部大哗,章士钊乃脱离《民主报》,于同年9月与王无生别创《独立周报》,继续议论时政,提出了民国政制究取法国制还是美国制等引起国人注意的问题。 1913年3月,袁世凯主使刺杀宋教仁反嫁祸于黄兴。章由此看出袁之险恶,乘隙逃往上海,拜晤孙中山、黄兴,加入了反袁行列,并草拟了《二次革命宣言》。7月由孙中山任命为讨袁军秘书长。“二次革命”失败后,章亡命日本。

任职时期

1914年5月在东京与陈独秀等创办《甲寅》杂志,提倡共和,反对袁世凯。章在第一期上发表《政本》一文,重申两党制的主张,提出执政党应借反对党之 *** 而维持其进步。后又发表《学理上之联邦论》等一系列关于政体的文章,宣称联邦制可以用舆论力量达到革命的目的,引证西文学说,结合中国政治实际,文法谨严,理论充足,为时人重视。7月任欧事研究会书记。 1915年冬,袁世凯公开称帝,护国军起。5月,肇庆军务院成立,章士钊出任军务院秘书长,并兼两广都督司令部秘书长。6月袁死,黎元洪就任总统。章士钊留居北京,任国会议员,并应蔡元培之邀请,受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所伦理教授。 1916年5月,肇庆军务院成立,任秘书长,并兼两广都督司令部秘书长;6月黎元洪继任总统,赴北京与黎洽商善后。 1917年11月,陈独秀之邀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教授,讲授逻辑学。兼图书馆主任,并被选为国会众议员。章并荐李大钊、杨昌济到北大任教,以所兼北大图书馆长职荐李大钊继任。

1918年5月,任护法军 *** 秘书长。次年在上海举行南北和平会议,当选南方代表。 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 *** 、蔡和森持杨昌济手书拜见章,求予资助。章当即以二万元巨款相赠,毛以一部资助赴法学生,一部用于湖南革命活动。 1921年春赴欧洲考察政治,在伦敦访问了英国学者威尔斯、肖伯纳、潘悌。章与诸人讲座后,认识到农业国与工业国不同。翌年归国,任北京国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 1922年,周恩来等在欧洲创建共青团,托章将一部印刷机由法国运至德国,章照办无误。 中国 *** 诞生后,章士钊先生在 *** 人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希望,政治倾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中国 *** 的朋友。 1923年6月离京赴上海。10月曹锟贿选为总统,章时任上海《新闻报》主笔,撰文痛斥受贿议员。 1924年,段祺瑞上台。章主张毁弃约法及国会之主张正合段的心意,因此段邀章北上。44岁的章士钊投入北洋军阀集团。段从章建议,以“临时执政”之名兼任总统与总理之职,委章为司法总长。 1925年4月,再派章士钊兼教育总长。章受命后,即宣称要整顿学风,宣布大学统一考试,合并北京八所大学,引起教育界进步人士及青年学生的反对。4月9日,各校学生聚会请愿罢免章士钊。章遂辞职赴沪,后经段祺瑞挽劝,乃复任司法总长之职。7月发行《甲寅》周刊,反对新文化运动。7月底段又派章出任教育总长,要他继续“整顿”学风。章不顾人们的反对撤换了一批反对他的大学校长。8月1日他又派出武装警察护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到校就职,后又下令解散“女师大”,镇压爱国学生运动。因章的《甲寅》杂志作为整顿学风的言论阵地,而《甲寅》封面绘有一虎,当时人们称之为“老虎总长”。 1926年,“三一八”惨案时,章任段 *** 秘书长。后被国民军驱逐下台,章出走天津,继续在日租界出版《甲寅》周刊。章利用该刊强调反对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反对白话文 ,反对“欧化”,引得骂声一片,但章我行我素。鲁迅著文痛骂段祺瑞、章士钊为“落水狗”,由是恶名远播。 1927年4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奉系军阀逮捕,他四处奔走营救。

1928年国民革命军光复北京后,因章系执 *** 之高级官员,曾被通缉,乃赴欧洲游历。 1930年受张学良之聘回国,任沈阳东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次年任院长,“九一八”事变后,章士钊回到上海,为杜月笙宾客,不久正式挂牌当律师。 1932年10月,陈独秀等人在上海被 *** *** 逮捕,他自动站出来为陈辩护,请求法庭宣布陈无罪。其“辩论状”着力阐述 *** 应当容忍不同政党之理论,文气逼人,震动法庭,中外报纸竞相登载。 1934年任上海法学院院长。1934年前,章先后担任北京明德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上海法政学院院长。岑春煊等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操纵南方护法军 *** ,岑任总裁,章出任秘书长。 1937年4月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法制委员会主席。 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居上海租界,次年3月,南京“维新”伪 *** 成立,汉奸梁鸿志诱章入伙,被章拒绝。不久杜月笙派人迎护,章由香港转赴重庆,国民 *** 给以“参政员”名义。 1938年6月起,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5年抗战胜利后, *** 主席到重庆与 *** 谈判战后问题;“双十”协定签字后,毛因事滞留重庆, *** 在重庆与蒋介石会谈,征询章对形势看法,章在手心写一“走”字,耳语“三十六计,走为上”,劝毛速离险境。 1946年回上海,续任律师;同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 1948年行宪后,当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 解放战争后期,他作为“上海和平代表团”代表及南京 *** 和平谈判代表团非正式代表,为国共合作奔走。 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代总统欲试探与 *** 和谈之可能性,乃请章士钊及江庸、颜惠庆三人。章返上海后,曾专程至南京,会晤长沙绥请公署主任兼湖南省 *** 主席程潜,向程介绍了与 *** 晤谈的情况,转达了毛对和平寄予的期望,对程消除“惩办战犯”的疑虑起了一定作用。3月25日,李宗仁决定正式成立代表团,派邵力子、张治中及章士钊等五人为和谈代表,于4月1日到北平,与 *** 举行和平谈判。4月22日和谈破裂,章士钊与邵、张等乃留居北平。嗣后去香港,同年6月,程潜派程星龄赴港,会晤了章士钊。章托程星龄带信给程潜,转达了 *** 对程和平起义的期待和 *** 对陈明仁将军的热诚态度,劝说程、陈起义。

新中国成立时期

1949年4月,受李宗仁代总统委派与邵力子、张治中、刘斐同来北平,与中国 *** 举行和平谈判。因 *** *** 拒绝签订双方代表草拟的协定,乃留居北平。继而去香港;6月致函程潜,劝说程、陈(陈明仁)起义。9月,他应中国 *** 之邀参加开国大典,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从此定居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并被推选为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1951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55、1958、1960年,三次奉命赴香港,与台湾方面连络,会商两岸统一问题。 1957年, *** 整风,章发言中有语“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被责令检讨,经 *** 干预始得解脱。 1959年10月,任馆长。晚年以大部分时间从事文史研究工作,并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汉语教研室讲授柳文。既而以其研究心得,集为《柳文指要》一书。 1961年,国穷民困之际,毛用稿费以“还钱还利”为名,每年正月初二送二千元给章以解其困,送满十年。 1963年,毛七十寿辰,设家宴邀章士钊、程潜、叶恭绰、王季范四老到 *** ,并各携子女一人到席。 1965年,《兰亭集序》真伪之辩,高二适驳郭沫若文章发表受阻,章向毛推荐高文,得以通过。 “文化大革命”中,当造反派的矛头直指“刘邓司令部”时,他对国家前途充满忧虑,不顾个人安危上书主席,坦诚陈言,意欲力挽狂澜。“文革”初期,章遭批斗抄家,章函告毛,毛要周恩来接章到301 *** 予以保护。章对 *** 命运十分关注,致函毛、刘调解,要刘效廉颇蔺相如故事向毛负荆请罪,以求团结共事,卒被残酷现实打破。从此专心整理《柳文指要》,在毛支持下于1971年出版,为“文革”中少有的特例。 晚年最为期盼的是祖国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为此,不顾92岁高龄只身前往香港为恢复同台湾的联系而奔忙,最终在香港病故,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作出最后的贡献。 1973年,章士钊自请第四次赴港,欲与台湾方面会谈两岸统一事业,功未竟而身先死。享年92岁。在京举行追悼会时,周恩来、朱德、 *** 、 *** 、 *** 等均到会行礼致哀。

求学生涯

在英国留学时期的章士钊(1881-1973),其父章锦曾在乡里为里正,后业中医。章士钊幼读私塾,非常勤奋。1901年,离家赴武昌,寄读于两湖书院,在此认识了黄兴。次年3月考入南京陆师学堂。 1903年4月,拒俄运动发生,上海各学校学生 *** ,章士钊不顾学堂总办俞明震劝阻,率陆师同学三十余人赴上海,加入蔡元培等人组织的军事民教育会,任军理教习。 1905年春,入日本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到日本不到半年,章回顾过去,认为自己“才短力脆”,连累了同事,感到内疚,一改革命救国为求学救国,乃发愤力学。1907年,赴英留学。 1909年4月,他与同盟会员吴弱男在伦敦结婚,婚后入爱丁堡大学学政治经济兼攻逻辑学。留英期间,他常为国内报刊撰稿,介绍西欧各派政治学说,于立 *** 治尤多发挥,对当时中国政坛很有影响。

调和立国

调和立国论是章士钊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1910—1919年间其思想言论的基本线索。这亦可说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思想总结。1962年,年过八旬的章士钊说:“今之论士,语涉辛亥革命,往往过于夸张,估计成功二字,溢量殆不知何许。”这么冷静的反思,他早在民国初年就开始了。

1911年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后,章士钊即携眷返国,因视同盟会不合西方政党标准,主张“毁(旧)党造(新)党说”,以施行政党内阁制,遭同盟会员反对,被斥为“保皇党”。章愤而辞职,应袁世凯之邀北上。袁赠巨宅,委以北京大学校长,未就。及宋教仁被刺,章逃离北京。奉孙中山命,联岑春煊反袁,任讨袁军秘书长。事败亡命日本,创办《甲寅》,倡言革新,反对专制,但反对暴力激进手段。批评革命党有“好同恶异”之弊,力主调和精神。 因言论不见容于 *** 人,他便挂冠而去;但立即另办一个《独立周报》,继续履行舆论监督职责。 *** 重要领袖宋教仁被暗杀,他明知无望,却坚决与黄兴奔赴南京起兵反抗袁世凯。失败后,逃亡日本,给了他冷静总结和反思的极好时机。在参与 *** 重要政治派别欧事研究会活动的同时,在自己创办和主编的《甲寅》杂志上,他提出和系统论述了“调和立国”论。这个理论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袁世凯的专制统治,但也严肃地批评了以孙文为代表的激进主义错误,鼓吹建立以调和、宽容为基础的多元互动的社会运行机制。 章士钊没有停留在现象层次。他指出,中外历史一再证明,走向极端,拒绝调和,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民国初年,以批判态度观察政局发展的中国人为数不少,但能联系世界历史全局反复思考的却不多见。针对这样的现实,章氏认为思想和制度等方面都应以调和立国论为指导,作出相应的转变。他清醒地看到,空谈化同迎异,不能真正确立这样的风气和社会运行机制。关键要培养对抗力,从制度层面解决问题。

回归传统

进入20年代, 章士钊的思想起了巨大变化。引人注目的是他坚决反对新文化运动。早在1919年9月,新文化运动进入 *** ,章士钊已为文学和道德领域破旧立新深感忧虑。他说:“今人讲新文学,颇采报端之见,挥斥一切旧者,欲从文学上划出一新纪元,号之曰新。愚谓所见太狭,且亦决不可能。”“今之社会道德,旧者破坏,新者未立,颇呈青黄不接之观……人心世道之忧。莫切于此。”因此,他认为:“新机不可滞,旧德亦不可忘,挹彼注此,逐渐改善,新旧相衔,斯成调和。”本来强调横向宽容的调和,转而注重纵向新旧融合。随后,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更趋坚决。 1921年10月归来后,章士钊态度大变。以反对直线发展观为藉口,他断言:“所谓文明野蛮,不过循环蝉递”。“新旧并无一定之界限,何者为新,何者为旧,很难于断定……新旧是循环的,昔日以为新者,今日或视为旧,甲地以为旧者,乙地或反视为新。”“故思想之进化,亦是循环的,并无新旧之不同。”于是,新文化运动全都是无事生非,有害无益。白话文在他看来更是“文词鄙俚,国家未灭,文字先亡”!简直是奇灾大祸。其恶果是:“躁妄者悍然莫明其非,谨厚者菑然丧其所守,父无以教子,兄无以诏弟,以言教化,乃全陷于青黄不接、辕辙背驰之一大恐慌也。” 更突出的是他提出一个“农国”论,几乎全盘否定了自己过去的社会政治理念。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反对现代化的理论。其要点是:中国一贯以农立国,必须坚持这个传统。抛弃一切与工商立国相关联的追求与制度。在政治领域,一反前期的主张,不要总统、国会、政党等等与工商国有关的一切制度。 他一再撰文,反复演讲,说民初以来政局混乱,战祸连绵,都是走错了路,把不切中国国情的制度搬到中国。“吾国祸乱相寻,自辛亥迄今十二年无宁日者,徒以大选无方,奸雄窃发已耳。不去选事,乱无由已……西土现制之有裨于吾者甚少……若夫英美式之国会,断乎无复自存之值。”选举、总统、国会、政党……通通不要。“一言以蔽之,吾为农国,不能妄采工业国之制度。” 1923年10月,曹锟贿选大总统事发生,章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文章痛斥贿投票议员之 *** ,并连续撰文抨击代议制。1924年,段祺瑞上台。章主张毁弃约法及国会之主张正合段的心意,因此段邀章北上。段从章建议,以“临时执政”之名兼任总统与总理之职,委章为司法总长。次年4月,再派章士钊兼教育总长。章受命后,即宣称要整顿学风,宣布大学统一考试,合并北京八所大学,引起教育界进步人士及青年学生的反对。1926年4月,执 *** 垮台,章出走天津,继续在日租界出版《甲寅》周刊。章利用该刊强调反对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反对白话文,反对“欧化”,引得骂声一片,但章我行我素。

娶妻吴弱男

章士钊24岁时,结识了19岁的吴弱男。吴弱男,生于1887年,小章士钊6岁,是“清末四公子”之一的吴保初的女儿,名门名媛,第一位东渡日本后去欧洲的妇女运动先驱,当时

为孙中山英文秘书,4年后,于1909年两人在英国伦敦结为夫妻,第二年29岁时有了大儿子章可,30岁的时候回国为同盟会工作(章士钊从婚后就时来运转),其后到43岁前经历办报、赴日、反袁、任教、旅欧等诸多事宜。1973年4月1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7岁。生前,被周总理礼为辛亥革命老人,尊称其为“吴先生”。在章士钊的妻妾中,只有前妻吴弱男留下子嗣,章可、章用、章因。三个儿子中,二男章用(1919年-1939年)生于英国苏格兰,在香港病逝,中国近代数学家。长子章可活到1983年。

纳妾奚翠贞

1919年,章士钊在上海时,经黄金荣介绍结识了一个青楼女子奚翠贞,瞒着吴夫人暗中交往,到1924年后,43岁的章在北京当段祺瑞 *** 的司法总长后兼教育总长的时候,公开与奚同住。吴夫人是早期革命的新式女子,自然容不得章纳妾,吵闹之后于1929年断然分居(时年她44岁,章48岁),携三个儿子(二儿子是季羡林同学,二三子都在抗战时去世,没有成家)去往欧洲,到1937年欧战才回来。1936年,章士钊在上海当律师时接了一笔官司,一个卖昂贵康克令金笔的女营业员(据说有报纸专门报道过其艳名,也算当时一超女),和一个追求她的大家公子生了一个女儿,不料大家公子早有婚配,其父要儿子与其断绝关系,女营业员为此找到了章士钊律师打官司。官司以公子(到底是谁没有定论,有人说可能是陈调元的公子)出了5万元了事,大人一拍两散,女儿倒是个麻烦。恰好章士钊的小妾奚夫人没有生育,于就抱养了过来。这个孩子那时8个月大,后来章士钊为其取名章含之。

纳妾殷德珍

1941年章士钊结识了杜月笙给推荐的一个戏子,60岁的章士钊就又纳了一个26

岁的小妾——三夫人殷德珍,也无生育,后收养一女章眉?1945年秋天回上海,章士钊另买了房子,与殷夫人同住。奚夫人就颇受冷落了。章含之的回忆也是见父亲的时候不多,也没什么感情。到了1949年,68岁的章士钊老人到了北京和谈,期间和殷夫人取道香港(殷从此被留在香港),后转投 *** ,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11月的时候,把奚夫人、大儿子章可和14岁的章含之都接到了北京。

1955年清朝格格流落街头,章士钊希望中央照顾一下,毛主席:同意

1955年元旦,此时毛主席正在 *** 里办公,别看这一天是元旦,毛主席的工作可一点都不轻松,桌子上堆满了厚厚的文件,急需等待处理。

就在毛主席翻阅各部委交上来的资料时,突然有一张照片从中滑落了出来。

毛主席拿起照片,发现照片中是一个面容姣好的女子,和照片一起送来的还有一封信、一本《满宫残照记》,最后是这个女子亲笔写下的几十页的个人经历。

毛主席感到非常的好奇,这样特殊的文件他也是第一次见到,只看寄信人的名字写的是中央文史馆馆长章士钊。看完了信中的内容以后,毛主席才明白了章士钊的意思。

章士钊在信中说道:这几张照片是晚清格格爱新觉罗·韫颖的照片,现在的她生活异常艰难,在街上四处漂泊,希望毛迹历中主席批准,改善一下她的生活条件。

毛主席看完以后笑了笑,随后回复了两个字:同意。

那么爱新觉罗·韫颖曾经历过哪些故事呢?她为何会流落街头呢?章士钊又是如何知道她的现状的呢?国家又姿山会怎么样去帮助她呢?

“末代皇帝”溥仪在回忆录里曾这样写道:“我的父亲有两位福晋,生下了七个子女。第二位母亲是辛亥以后才来的。”

今天我们所要讲的爱新觉罗·韫颖,和溥仪是同父同母,都为瓜尔佳氏所生,也是溥仪母亲的最后一位孩子。

韫颖出生于1913年,她的童年都是在庞大的紫禁城中度过的。由于她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溥仪的三妹,所以被人称为“三格格”。

韫颖出生的时候,辛亥革命已经发生,清朝也已经灭亡,溥仪被袁世凯赶下了皇位。

不过作为晚清皇室,他们一家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很多晚清的遗老遗少,包括袁世凯在内,每个月都会给皇家三十多万两银子,生怕让皇帝一家受苦。

他们之所以这样,就是把溥仪一家当做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工具,一种象征着皇权的工具。

韫颖格格作为当时紫禁城最小的孩子,自然被他们格外的呵护,公主的吃穿用度,依然维持着过去皇室的标准。

韫颖有三个奶妈,分别给她梳头、穿衣、修剪指甲;教学礼仪、刺绣;负责喂奶、洗衣服。

韫颖小的时候那可是娇生惯养、富贵至极!只要她想要什么东西,下人就会给她去买,她不知道外面世界的风雨波涛,只知道紫禁城中的安宁和谐。

韫颖的父亲是爱新觉罗·载沣,他有一个规矩:吃饭必须八菜一汤。他们一家的一顿饭钱,都赶得上贫民百姓家一年的收入!

而且载沣还从小教育韫颖,说钱不是好东西,他们作为高贵的皇室,烂兄不能那么俗,沾染上铜臭气,所以禁止后辈在家里谈起钱。

越不让说就越是好奇,有一次,十岁的韫颖还天真的询问过下人:“什么是银子啊?为什么买东西要用到银子?”下人听完以后,都面面相觑,这种身份上的巨大鸿沟,让韫颖和这些下人形成了极大地反差。

或许在小时候的韫颖看来,她只要想要东西,那就是伸手即来,世界上的东西仿佛都能轻易得到,这反而会让人学不会珍惜,直到中年以后,韫颖才渐渐明白了努力生活的含义。

此外,韫颖在宫中,被父亲管得格外严苛,她怎么走路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韫颖像其他小孩子一样乱跑乱跳,不会被人夸活泼,反而会被斥责,说她没有公主的样子。

皇家的生活富贵安逸,可太多的规矩压抑得令人喘不过气,韫颖渴望自由,更向往外面的世界。

在1924年,在紫禁城安逸的生活终于被打破了!冯玉祥的到来,让韫颖离开了紫禁城,生活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故。

1924年11月,冯玉祥进入紫禁城,他来此地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将这个代表着封建势力的“末代皇帝”溥仪给赶走。

在冯玉祥的威胁下,溥仪不得不搬离了紫禁城,去了天津生活,韫颖也跟着哥哥去了天津。

此时的韫颖还不知道自己的将来要面对什么,所以她在去天津的路上,反而很开心,就好像是去 旅游 的一样。

也是在1924年的2月,溥仪曾买了一辆美国进口的 汽车 ,溥仪在宫中学着开 汽车 ,在学会以后,就偷偷地带上了妹妹韫颖,去了北京香山游玩。

韫颖此前也出过宫门,可这一次格外的不同,这次他们是背着大人们,偷偷跑出去的,有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那一次,宫中的下人得知溥仪带妹妹开车出去以后,父亲载沣急得不得了,赶忙带着宫中的侍卫们赶到了香山,等他们到了以后,溥仪已经带着妹妹游览多时了。

这些和哥哥相处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了韫颖日后最美好的一段记忆,毕竟在搬去天津以后,形势就大为不同,皇室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荣光。

原来还有大臣给他们进贡,每个月给他们银两,自从离开了皇城以后,就没有人在乎这个没落的皇室了。溥仪一家也不敢继续姓“爱新觉罗”,只能改姓为“金”,三格格变成了金韫颖。

此时的溥仪也从春秋大梦中苏醒过来,他决定去日本留学,和溥仪一起去的,还有末代皇后婉容的弟弟润麒。

韫颖内心对润麒爱慕有加,他们此前曾在皇宫中一起玩耍,还是溥仪把润麒介绍给她,二人早已经有过几面之缘。

这段婚姻得到了载沣的支持,载沣认为和润麒一家结婚,是亲上加亲,又能帮儿子溥仪发展实力。

所以在载沣的主持下,润麒和韫颖定下了婚约,直到1931年,两人才在长春结了婚,那一年的韫颖才19岁。

结婚以后的韫颖原本想跟随丈夫还有哥哥去日本留学,她的计划相当不错,自己学医,哥哥和丈夫在一起学习军事理论,将来一起回国。

不过她的父亲载沣,在这个关键时刻又一次站了出来,说道:“你是我们皇家的大 *** ,身为一国公主,怎么可以乱跑?还是乖乖的在家里待着吧!”

其实父亲这样做有两个用意,一是不让三格格乱跑,有损祖宗颜面;二来去日本留学凶多吉少,因为此时日本人已经将溥仪全家带到了东北。

1931年,溥仪被日本人胁迫到东北,准备筹建伪满洲国,紧接着,日本人安排了溥仪和润麒出国留学,留下了韫颖一人在国内,那个时候,她才和丈夫结婚仅仅一个月。

只是这次留学并没有持续太久,日本人所看重的是溥仪的“末代皇帝”身份,想利用溥仪建立一个 *** ,掩盖自己的侵华事实。

1932年,日本人答应韫颖能见到她的哥哥和丈夫,邀请她去日本访问。在她去之前,她还对日本心存幻想,还以为能和哥哥、丈夫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结果到了日本以后,日本人就安排韫颖做妇女会会长,还让她出席各种酒席,其实是为了看这个女人出丑,最后直接让韫颖,给裕仁天皇的弟媳当老师,让她教授中文。

平时韫颖要负责教学天皇的弟媳,日本人对韫颖处处监视,什么都不让她干,那段时期仿佛置身牢笼!

这是韫颖第一次感到如此的束缚,期间,她给自己的丈夫和哥哥写了大量的信件,吐槽在日本的生活,里面的话都很天真,又有对家人所表现的顽皮。

但他的哥哥溥仪此时已经被日本人带回长春,准备筹建伪满洲国,丈夫也和她失去了联络。不过这几封信却被保留了下来,日后被人编辑成册,就是开头我们提过的《满宫残照记》。

在日本度过了两年的艰苦生活以后,韫颖才回到了国内,可此时的国内也已经变了天!

随着伪满洲国的成立,溥仪成为了日本人的傀儡,日本人将他软禁在宫中,家人全被日本人掌控,韫颖得不到半点自由。

直到日本人战败,韫颖一家才从牢笼中脱离出来,只不过,情况非但没有变好,反而是从一个监狱,迈入了另一个深渊!

1945年,随着日本人的败逃,苏联人接过了东北的土地,他们带走了末代皇帝溥仪,以及韫颖的丈夫润麒。

苏联人走后,只留下了32岁的韫颖和他的三个孩子们,为了养家糊口,韫颖不得已,只能带着孩子去讨生活。

如果说此前在深宫大院内,韫颖过的是天上生活,那么从这一刻起,韫颖就真正地来到了凡间,曾经最讨厌提钱的她,不得不为了吃口饭,而对钱斤斤计较。

贵为末代格格的韫颖,自然少不了金银首饰,她为了生存,不得已卖掉了自己的全部珠宝,绫罗绸缎,凡是身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被她典当了出去。

雪上加霜的是,韫颖四个月大的孩子感染了疾病,为了求医问药,韫颖没少请了大夫,给孩子看病。

虽然孩子的病好了,可自己的钱也花得所剩无几!无可奈何之下,韫颖只好去街上乞讨,此时的她不得不放下身段,走在大街上,没有人会想到,她是末代格格,是皇家贵族。

曾经,她身上所穿的是华服锦绣,如今,她穿的是粗布短衫。生活的压力不断加大,韫颖只好去卖烟维持生计。

韫颖毕竟是个皇宫出来的大 *** ,所以刚开始根本不好意思叫卖,只会待在街角干等着。

由于资金有限,所以她手头的烟数量也很少,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将烟拆成一根一根的卖。

可是有钱人根本看不上,一般都是整盒的买,来找她买烟的,通常都是穷苦老百姓,为了抽一根烟,还要跟韫颖讲半天价。

冬天的时候,韫颖为了不让烟被雨雪打湿,所以都会用个棉布,把烟给盖上。

有的时候烟卖不出去,韫颖只好自己借烟消愁,时间一长,她就染上了烟瘾,一直到去世都保持着抽烟的习惯。

后来,人们就能常常听见街上有人喊:“卖烟咯!卖烟咯!”这是韫颖的叫卖声,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做出改变。

作为一个久居深宫的格格,韫颖也因为涉世未深,受到过欺骗。曾有一个人看中了她的首饰,用一批受潮的烟,换取了她的大量财物。

韫颖被骗以后,差点气晕过去!可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遭遇了这种事,也没有地方说理。

韫颖有个儿子叫宗光,显然没有体会到母亲的难处,有一次他调皮,被犁地的工具给划伤了腿,一下子得了骨结核,从此走路都一瘸一拐。

韫颖背着儿子四处求医问药,钱不够不说,反而自己也受了伤,摔倒了腰。后来韫颖腰也直不起来了,还得上了胃穿孔。

那段窘迫的时期,韫颖没钱治病,好在有个热心的军官施舍,给她买了药,这才让她一家逃过一劫。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接近五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让载沣回到北京生活,韫颖这才跟着父亲,重新来到了首都北京。

在北京,她的日子没有变得更好,不得不继续乞讨,维持生计。

1951年,父亲载沣去世了,死前留下了五间房子和一些珠宝,交到了韫颖手里,这时,韫颖的生活才稍微好了一点。此后她继续在北京四处干杂活,一直到1955年,一个人改变了她的命运。

1954年年底,中央文史馆馆长章士钊闲来无事,去北京的旧货书摊“淘宝”。这些年来,章士钊一直对古书、古文物造诣颇深,也喜欢在书摊上寻找宝物。

当天他在翻阅书摊的时候,就看到了一本书,名叫《满宫残照记》,随后章士钊拿起了书本,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起来。

书中是韫颖在日期间,寄给溥仪的一封封信件,信中的韫颖格外的活泼,那时她还未经历过风吹雨打,那种青春的形象跃然纸上,让章士钊读完大为感动。

一直以来,在外人眼里,皇宫庄严肃穆,很少有那种活蹦乱跳的孩子,可韫颖这个格格,所展现的灵性让人对皇宫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展现了不为人知的宫中家事。

觉得很感动的章士钊,拿着这本书,就四下打听起韫颖的现状,他想看看这个末代格格是个什么样的人。最终,在韫颖七叔的帮助下,章士钊见到了韫颖,结果见到以后,他又感到吃惊!

因为眼前的中年妇女,已经没有书中灵活活泼的一面,因为生活的苦,已经让她失去了往日的灵性,只见她穿得破破烂烂,在见到章士钊以后,也仅仅是简单的打了个招呼,什么话都不肯说。

章士钊看后感到很惋惜,就和对方聊起了家常,慢慢才得知,韫颖的生活异常艰难,一个人拉扯着那么多孩子成长,颇为不易!

大为感慨的章士钊决定帮一帮韫颖,不管怎么说,她作为晚清的格格,这巨大的变化让人感到唏嘘不已!

在章士钊的强烈建议下,韫颖写了一篇自述的经历,一共几十页。可以看得出,虽然经受了风吹雨打,可她的文笔依旧不错,字体更是干干净净,特别漂亮。

章士钊把韫颖的自述、照片,以及自己的请求,还有那本书都放在了一起,送交给毛主席,让毛主席帮个忙。

毛主席在元旦这天,发现了章士钊的来信,随后就打开了韫颖的自述,仔细观看起来。

毛主席读完以后,也觉得大为感动,韫颖的信虽然语言朴实无华,可让人读来备受感动,这蕴藏着她的真情实感,有她的真心在里面!

毛主席紧接着就给章士钊回信道:“同意!”随后接通了周总理的 *** ,请他商量一下。

毛主席这样说道:“恩来同志,可否给韫颖酌情安排工作,改善她的生活?”

周总理在知道韫颖一家的现状以后,觉得很不是滋味,毕竟韫颖也是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沿街乞讨实在浪费人才!于是周总理安排韫颖去街道办事处帮忙干活,还在北京市东城区政协给她了一个名额。

这件事对韫颖一家来说,意义极其重大!韫颖不光有了正式的工作,得到了国家的照顾,她还在政协发光发热,为研究清史的人们提供资料,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韫颖对国家非常的感激,在街道工作时全力付出,是街道中有名的热心肠的大姐,大家亲切地称呼为“金大姐”。

受过国家帮助的她,知道自己也要把爱心传递出去,所以谁家有难,她都会过去帮忙。

几年后,毛主席突然想起了韫颖一家的现状,于是问起来手底下的同志,打听下她的近况。

在得知韫颖留在了街道里,热心帮助群众以后,毛主席非常的高兴,他这样评价道:“韫颖走进了人民群众,变成了一个有志气的人!”

1957年,润麒被国家批准出狱,在一个工厂当起了工人,韫颖与失散12年的丈夫重新相聚,自然是格外的激动。

后来,周总理听说润麒在工厂里当工人,觉得这是大材小用,在周总理的关心下,润麒去了报社工作,两口子带着孩子们,过上了幸福而又平静的生活。

晚年的韫颖和润麒以帮助他人为目标,公益事业成为了二人的更爱。

韫颖经常捐款帮助别人,润麒则给别人免费看病,两人都成了为 社会 做贡献的好人!

1992年,韫颖在北京去世,走完了自己79年的人生!在经过生活的历练和*打后,韫颖也从一个格格,变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群众,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其实纵观韫颖的一生,不难看出生活是一本教科书,教着人们如何成长、如何蜕变。过去的韫颖不食人间烟火,后来的韫颖在街道里帮助他人,热衷公益;曾经的她天真烂漫、充满灵性,晚年的她回报 社会 、回报国家。

从格格到普通百姓,韫颖走过的路不仅仅是个人的 历史 ,更彰显了时代的变迁!而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毛主席、周总理、章士钊三人,如果不是他们的鼎力相助,或许韫颖一家早就熬不过那个寒冬!

请说出一位名人的资料.

鲁迅照片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中文名: 周树人

别名: 鲁迅,周樟寿,周豫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职业: 文学 作家,杂文家,思想家

毕业院校: 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院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身高: 161厘米

重要事件 : 新文化运动

人物生平

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来改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鲁迅年历

鲁迅文言1881年 一岁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1886年 六岁

是年入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

1888年 八岁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逝世,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

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1892年 十二岁

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以比目鱼对寿先生的独角兽。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迹猜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1893年 十三岁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1896年 十六岁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

1898年 十八岁

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树人。

1899年 十九岁

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名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1901年 二十一岁

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

1902年 二十二岁

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3年 二十三岁

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秋,译《月界旅行》毕。

1904年 二十四岁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1906年 二十六岁

六月回家搭州禅,与朱安女士结婚。同知尘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1907年 二十七岁

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

1908年 二十八岁

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

1909年 二十九岁

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0年 三十岁

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1911年 三十一岁

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1912年 三十二岁

一月一日,临时 *** 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

五月,航海抵北京,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是月公余纂辑谢承《后汉书》。

1913年 三十三岁

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1914年 三十四岁

研究佛经。

1915年 三十五岁

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经》成。

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 三十六岁

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

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

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1917年 三十七岁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

1918年 三十八岁

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

1919年 三十九岁

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

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

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

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请假经津浦路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

1920年 四十岁

一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

十月,译成俄国阿尔志跋绥夫著小说《工人绥惠略夫》。

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1年 四十一岁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2年 四十二岁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3年 四十三岁

八月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

十二月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屋。同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1924年 四十四岁

五月,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

六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并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讲演。

八月返京。

十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

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是年冬为《语丝》周刊撰文。

1925年 四十五岁

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随后鲁迅向专管行政诉讼的平政院投递诉状,控告章士钊滥用职权。

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

十二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为《语丝》撰文,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中学教员。

1926年 四十六岁

一月,新任教育总长易培基取消过去对鲁迅的免职处分,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

二月,平政院开会作出裁决,正式取消章士钊对鲁迅的处分,判定鲁迅诉胜。

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 *** ,德国 *** ,法国 *** 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

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1927年 四十七岁

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

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

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

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八月开始编纂《唐宋传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

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同月《唐宋传奇集》上册出版。

1928年 四十八岁

二月《小约翰》印成。同月为《北新月刊》译《近代美术潮论》,及《语丝》编辑。《唐宋传奇集》下册印成。

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译本出。《奔流》创刊号出版。

十一月短评《而已集》印成。

1929年 四十九岁

一月与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资印刷文艺书籍及木刻《艺苑朝花》,简称朝花社。

五月《壁下译丛》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

六月五日回抵沪上。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艺术论》译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许广平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婴(周海婴)。同月为柔石校订中篇小说《二月》。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文艺与批评》译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

1930年 五十岁

一月朝花社告终。同月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开始译《毁灭》。

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

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连盟成立会”。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先生离寓避难。同时牙齿肿痛,全行拨去,易以义齿。四月回寓。与 神州光社订约编译《现代文艺丛书》。

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

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同月译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讫。

九月为贺非校订《静静的顿河》毕,过劳发热。

同月十七日,在荷兰西菜室,赴数友发起之先生五十岁纪念会。

十月四五两日,与内山完造同开“版画展览会”于北四川路“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同月译《药用植物》讫。

十一月修正《中国小说史略》。

1931年 五十一岁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离寓避难。

二月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旧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

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

七月为增田涉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全部毕。同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请内山嘉吉君教学生木刻术,先生亲自翻译,至二十二日毕。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楼景印宋本。同月《毁灭》制本成。

十二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

1932年 五十二岁

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

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

四月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一九三〇年至三一年杂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录译著书目。

九月编译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上册讫,名曰:《竖琴》。编下册讫,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两地书》。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

1933年 五十三岁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

三月《鲁迅自选集》出版于天马书店。同月二十七日移书籍于狄思威路,税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迁居大陆新村九号。

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 *** 书。

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

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印成。同月“木刻展览会”假千爱里开会。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

1934年 五十四岁

一月《北平笺谱》出版。

三月校杂文《南腔北调集》,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编《译文》创刊号。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

十月《木刻纪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盗汗。病后大瘦,义齿与齿龈不合。同月短评集《准风月谈》出版。

1935年 五十五岁

一月译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毕。

二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

四月《十竹斋笺谱》第一册印成。

六月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导言毕,印成。

九月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译本印成。

十二月编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续写《故事新编》。

十二月整理《死魂灵百图》木刻本,并作序。

1936年 五十六岁

一月肩及胁均大痛。同月二十日与友协办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编》毕,即出书。

二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为之选定《苏联版画》。同月编《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医云胃疾,自后发热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莱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甚危。

六月,从委顿中渐愈,稍能坐立诵读。可略作数十字。同月,病中答访问者《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花边文学》印成。

七月,先生编印之《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

八月,痰中见血,为《中流》创刊号作小文。

十月,体重八十八磅,较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契诃夫作《坏孩子和别的奇闻》译本印成。能偶出看电影及访友小坐。

八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

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修书一封,托内山完造请医,此为绝笔。

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青年鲁迅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与周作人和周建人成为“周氏三兄”。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平桥村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能力。

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译《希腊神话》

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古代有一个诗人姓章什么

 历史名人

章邯:秦朝将领。镇压陈胜、项梁起义军战功赫赫,后在巨鹿为项羽所败。不久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建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南)。公元前205年,被韩信击败后自杀。

章敦:字子厚(1035-1105),建州浦城(今福建省)人,北宋大臣。进士出身,曾被王安石派去处理少数民族问题。哲宗亲政后誉配,被任为宰相,由于改变对西夏的政策,导致战争再起,与哲宗议立嗣问题时,认为徽宗轻佻不可立,又严厉打击守旧派。徽宗即位后,屡被贬黜。

章衡:章敦族侄,北宋大臣。仁宗年间高中状元,历经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久任地方官而频繁转换,其敢于指摘时弊,曾任赴辽使臣,其文韬武略令辽人惊叹。

章悦:北宋大臣。王安石实行新政,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当时以博学善文见称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悦,就曾在这件大事中担任过重要的角色。

章鉴:隆兴府分宁(今江西省修水)人,南宋大臣。咸淳十年,累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其为人宽厚,凡事无所不可,人称“满朝欢”。居官清廉,家贫如洗。

章溢:浙江省龙泉人,明初大臣。与刘基、宋濂、叶琛并称四先生,为朱元璋所敬重。累官至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

章潢:明代经学家,字本清,南昌人,庐山白鹿洞书院洞主、顺天府(今北京市)儒学训导。他品行高洁,学问也好,与利玛窦相识之后,时有往来。有一天,利玛窦生了病,但是来拜访他的朋友依旧络绎不绝,章潢眼见他应接不暇,对身体的康复不利,出于善意的关心,因此要利玛窦“告诉佣人对来访的客人就说我不在家”,利玛窦说:“我们一般不说假话,且不能撒谎。”此言一出,更是赢得了众多朋友对他的尊敬。

章镳:清代学者,章学诚之父。据《章氏遗书》载:“少孤,先祖遗书散失,家贫不能购书,则借读于人……孜孜不倦。”经过多年的苦学,终于 *** 了进士。然而, *** 进士的章镳因为为人耿介,不善钻营,朝廷并未授予他一官半职。直到九年后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朝廷同乡举荐,章镳才被授予湖北应城县县令,开始了他在应城、天门等地长达十年的为官、任教生涯。

 庆正指 章煦: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大臣。乾隆年间进士,历任内阁中书、陕甘学政、湖北布政使、湖北巡抚、礼部尚书等职。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章鋆:鄞县(今浙江省宁波)人,清代大臣、诗人。咸丰壬子恩科状元,累官至国子祭酒。著有《望云馆诗稿》等。

章昭达:吴兴武康(今属浙江省)人,南朝陈将领。其心情严刻,善于将兵,因军功历任定州刺史、都督、镇军将军、车骑将军等职。

章全益:唐代东蜀涪城人。他从小丧父,由哥哥章全启抚养。他母亲病了,章全启割下大腿上的肉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过后章全启出门旅游,死在旅店里。章全益感激哥哥的恩情,制作了丧服,又因为章全启曾割自己的肉给母亲吃,他便用火烧自己的手指,以重复体验哥哥的疼痛。他还用银字书写《法华经》一部,早晚阅读朗诵。领会其中的道理。后来他在成都的府楼巷,建造了一座房屋,里面设置一座炼丹的炉子。他不用仆人,独自住在这间屋子里,炼丹得钱。数目达到一两金子,便刻一座佛像。

章成缅:字道正,章忠祥子,生、卒无考。唐代浙江省桐庐人,为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富阳市)章氏始祖。以孝行称,人称孝标先生。一日,游东节度李绅幕中,恰值天雪,兴而赋诗,为绅所赏。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举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文宗太和中(约831年左右),官唐山东南道从事,试大理评事,仕终秘书正字。著有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章得象:浦城清灶(今属福建省)人,章仔钧玄孙,北宋大臣。进士出身,仁宗时任相八年,对于宗党亲戚一概不用,而对范仲淹等推行的改革持缄默态度,以至无所建树。

章卿孙:元代蜀人,本姓刘氏。幼为章提刑养子,遂姓章。与母富氏相失三十八年,辗转遍访于江西诸郡,迎归养之。

章学诚:字实斋(1738-1801),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清朝著名思想家、史学理论家、方志学家。乾隆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人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著有《文史通义》、《史籍考》等。

章炳麟:号太炎,浙江省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学者。曾参加维新运动,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并参与组建光复会,后参加同盟会。其对中国近代哲学、文学、历史学和语言学均有较高造诣。有《章氏丛书》、《章书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

章士钊:湖南省长沙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学者。早期办报鼓吹革命,与黄兴组建华兴会。后参加二次革命、护国、护法运动。曾任北洋 *** 教育总长、司法总长等职。解放后任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有《甲寅杂志存稿》、《名家小说》、《逻辑指要》等。

章孝慈:浙江省奉化人,蒋经国之子,章孝严孪生兄弟。不到半年,其母章亚若早逝,由外婆抚养。为了不损害蒋家的名声,章氏兄弟未能正式进入蒋家,姓氏只能冠以母姓。虽不能姓蒋,但蒋介石却亲赐名孝严、孝慈,排在第三代“孝”字辈中。1994年10月,章孝慈在回大陆参加学术讨论会时,不幸突发脑溢血,于1995年在台北病逝。1997年,时任台湾“外交部长”的章孝严收到了浙江老家三位蒋家族长给他的联名信,承认他和章孝慈是蒋氏后代。但是,章孝慈已不在人间,成为遗憾。

章孝严:浙江省奉化人,生于广西桂林,蒋经国之子。1949年被携渡海赴台,定居于新竹。东吴大学外文系毕业,派往"国防部政治作战总队"任政战预备官。退役后执教于虎尾中学。1968年通过“外交领事人员乙等特种考试”,进入“外交部”。一年后赴法国鲁汶大学进修法文,回台后,供职于"外交部"档案资料室,历任科员、驻美“大使馆”秘书。1977年调任“北美司第一科”科长,1978年通过“外交领事人员甲等特考”,任“外交部”专门委员。1979年升任“北美司”副司长暨“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副秘书长,1982年擢升为司长,4年后又擢“外交部”常务次长。1989年12月调派 *** 中央海外工作会主任,兼《中外画刊》发行人,推动海外党务。任内, *** 旅美党员成立“海外兴中会”,1990年8月重返“外交部”,任政务次长。1993年3月调任“侨务委员会”委员长。 *** 十三届中央委员。

章寿松,男,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曾用名章涛, *** 党员。自幼失学,14岁外出谋生,17岁参加土改,18岁任乡长,后调《永康报》当记者编辑。1960年调金化专员公署文办任文化干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任金华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兼群众艺术馆馆长。撤区建有时任衢市文化局长、文联党书记、市志办公室主任。他自学成才,1986年毕业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著有12万户的报告文学《天架飞架》(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6万字的《婺剧简史》(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7万字《浙江风俗志·金华篇》(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9万字的《金华地区群众文化纪事》(内部出版)。他主编的40万字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衢州市故事卷》(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40万字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衢州市歌谣谚语卷》(浙江文艺出版)、15万字的《衢州史话》(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20万字的《金华地区风俗志》、480万字的《艺术馆》、24万字的《红学新论》、20万字的《婺州文化十条关系》、《农村剧团向何处去》等论文,收进《浙江省群众文化论文集》,前者被 *** 文化部《群众文化》杂志转载。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

章士钊资料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章士钊其人、章士钊资料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原文链接:http://www.36sw.com/news/55511.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章士钊资料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关键词: 北京 鲁迅 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