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张养浩,是中国诗人吗

     2023-05-11 12:06:33     48
7分钟前

今天给各位分享张养浩,是中国诗人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张养浩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张养浩是哪个朝代的

张养浩是元朝人。

张养浩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散曲创作奠衫氏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他的散曲结集为《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简称《云庄乐府》,共收录他的散曲作品一百五十多首。另有多首题为“张云庄作”的艳曲,收在其他选本中。

内容决定形式。张养浩宽广的艺术视野、丰富的创作题材决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以婉约、缠绵为主。张养浩从学习前期豪放派散曲作品入手,因此也被视为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气势恢弘,感情沉郁,寓意深远,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表现力,堪称元曲中的一流佳作。 作者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观照历史针砭现实的批判意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张养浩美善兼具的人格情操和拯物济世的高尚襟怀。

张养浩从51岁赋闲故里,前后八年多时间。这陆渣期间,他“视荣华如风花之过目,鸟声之悦耳。以六合为家,四时为友,寄傲林泉,纵情诗酒”,写出了不少“接于目而得于心”的优美动人的诗文和散曲,《归田类稿》即是其闲居在家时的代表作品集。

张养浩不仅以散曲知名,他的诗歌成就也很高,能够与“元诗四大家”相媲美,并且内容充实,题材广泛,在咏史纪游、反映现实政治、民生疾苦方面,都有上乘之作。而且语言优美成熟,特别善于写景抒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其散文也风貌独特,体裁繁多。在他长期的政治生涯中,他结合实际写的很多政论文大都有感而发,论述精辟,条理清晰,不但在当时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张养浩的诗文,晚年编定为《归田类稿》四十卷,今存二十四卷,收录于《四库全书》中。他的早塌悄政论集名《三事忠告》,包括《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他还曾有一部词集《江湖长短句》,可惜今已散佚。

元代张养浩的简介 张养浩是个什么样的人

张养浩简介

张养浩,元代时期人士,皮世汉族人,字希孟,他的家乡位于如今的山东济南。张养浩一生经历数朝,在政治方面和文学方面都很有成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张养浩画像

张养浩出生于一个颇为富裕的家庭,这样的背景给他创造了一个较为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了他就学机会。少时,张养浩就极为勤奋好学,并且品行端正。他七岁时,曾在送别外祖父一家的路上捡到别人掉落的钱财,在钱财的主人早已走出很远距离的情况下依旧选择追上去交还给失主。可见张养浩的良好品德。幼时,张养浩对学习极为勤奋热衷,经常不分昼夜地读书,即使在父母制止后仍旧在晚上偷偷点灯读书。

十七岁时,张养浩凭借游历济南时所作的一首诗《过舜祠》而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后又作出多首常被世人传颂的优秀诗作,譬如《白云楼赋》这篇文章曾一度让世人争相传读抄写,张养浩还因这篇文章被推荐为东平学正。

二十三岁时,张养浩遵循他父亲的希望步入仕途,升官数次,曾于元贞三年官至中书省掾属,后又于大德九年出任堂邑,直至元武宗时期返回京城,担任监察御史一职。在之后又在元仁宗麾下任职。张养浩做官期间尽职尽责,颇受多个皇帝的赞扬和喜爱。

张养浩在政治方面的成就主要有推动了元朝科举考试的恢复,促进了元朝开国后首次科举考试的成功进行;在天历二年,元朝面临大旱灾时,他不顾自己病弱的身体坚持赶赴旱地上任赈灾,拯救众多百姓于水火;他还编写了《三事忠告》,它对于历史学家们对元朝时期的政治思想及社会风气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张养浩行义

《张养浩行义》是一篇讲述张养浩做义事、践行道义故事的古文。文章主要讲述了张养浩的生平事迹,文章重点介绍了张养浩在为官期间所尽的职责以及所做的义事。

张养浩画像

《张养浩行义》着重描写的是他在做官时发生的事。张养浩在堂邑担任县尹时,不仅摧毁了那些没有许可证明的神祠,还免去了一些有前科的人每月两次的例行官府审问,同时还严厉惩罚了那些违法犯罪却仍未被处置的人。当地百姓对张养浩诸多行为感到非常感激,即使他已离开多年,百姓们依旧记着他,立碑传颂张养浩的功德。

元英宗时期,张养浩被命加入中书省。在一次元宵节,张养浩将皇帝想在皇宫内挂花灯的打算上表给了左丞相拜住。之后拜住就进宫劝谏皇帝,并将张养浩的奏折呈给皇帝看。皇帝看过奏折后就确定那是张养浩所写,取消了花灯计划,同时表燃早肢彰了张养浩的正直。

天历二年,恰逢陕西大旱,张养浩被命令前往陕西任职。张养浩在离家之前把自己的财物分给了村里的穷苦人家,在去任职途中,遇上还活着的灾民就赈济他们,遇到已经死了的灾民就将他们埋葬。途经华山,张养浩还很长时间哭拜在庙里求雨,或许是张养浩的善意感动了上天,那之后就下了大雨,解决了大旱危机。那段时间,张养浩还解决了奸商污吏营私舞弊的现象,带领富有的人家出卖粮食给平民百姓,并为他们向朝廷请求纳粮补官的机会。

张养浩在陕西任职期间,一天到晚都牵挂着百姓的事,时间一长,就生病去世了,享年六十岁。

张养浩传

《张养浩传》这篇文章出自《元史》,文章内容主要是讲述张养浩的个人信息以及他的生平事迹。文章没有全面讲述张养浩的诸多事迹、成就,主要重点描述了几件能够体现张养浩品行和特点的事情。

张养浩画像

《张养浩传》大致内容是这样:张养浩,字希孟,家乡位于济南。自小他就非常有道德,品行端正。在一次他出门时,捡到了一个人掉在路上的钱,那个时候掉钱的人已经走出很远了,但是张养浩还是追了上去,把钱还给了那个人。张养浩十岁的时候就非常好学,读书不分日夜,在父母担心地加以制止时,他就白天背书,晚上偷偷点灯读书。张养浩勤睁纤奋的事情被按察使焦遂听说后,就推荐他去做东平学正。

后来,张养浩在京师游历学习时,把自己所写的作品拿给了宰相不忽木看,宰相看后为他的学识才能感到惊奇,并任用他为礼部令史,推荐他加入御史台。在之后有一次,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来探病,在看到张养浩简陋的居住环境时大为感叹张养浩是能够胜任监察御史人。

于是张养浩后来成为了不忽木的属官,又被任命为堂邑县尹。在有那种县尹所住的房子不吉利张养浩简介,入住的人都会遭遇不幸和灾难这样的传闻情况下,张养浩依旧选择了入住。在堂邑任职期间,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数十所未有设立许可的神祠,还免去了有违法前科的人每个月需要去两次官府进行例行审问检查,使很多曾经有前科的人对此非常感动并从此改过自新。张养浩在宽容对待有前科的人的同时,严惩那些犯罪却未曾被处理的人。

即使张养浩离开堂邑多年,堂邑当地的百姓依旧记着他,为他立碑张养浩简介,传颂他对堂邑百姓做下的恩德。

诗人张养浩简介

张养浩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yuwenmi我整理了诗人张养浩简介,欢迎欣赏与借鉴。

简介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尊称为张文忠公。

主要成就

政治方面

推动恢复科举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在在张养浩、元明善等人的积极推动下,元朝廷于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农历三月七日,在京城大都皇宫举行殿试(廷试),这是元朝开国以来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张养浩、元明善等人亦主考主持本次考试,最终录取护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碰闹士。

延佑五年(1318年),张养浩再次主持当年科举考试,忽都达儿、霍希贤等五十六人及第。

关中赈灾

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无多惭,此心非为官。”(《西番经》)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灾情严重激发起他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怀古曲,意绪苍凉,流露出对本朝前余判景暗淡的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到任之后,“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危素《张文忠公年谱序》)。在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终因劳累过度卒于任上。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

编写《三事忠告》

张养浩遵循儒家学说,始终言行一致。《为政忠告》代表了他一生主张为官清廉的主导思想。《为政忠告》又名《三事忠告》,其中《牧民忠告》作于当地方官员时,《风宪忠告》作于当笑毁罩监察官员时,《庙堂忠告》作于当中央官员时。三事忠告,就是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中央官员的真诚劝告。《为政忠告》(《三事忠告》)是元代吏道专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思想、上下政务以及社会风气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后世的封建统治观念亦有相当影响。

以《牧民忠告》为例,分述拜命、上任、听讼、御下、宣化、慎狱、救荒、事长、受代、闲居之要义,“采比古人嘉言善行,自正心修身,以至事上惠下,除奸决疑,恤隐治赋,凡可为郡县楷式者,无不曲尽其宜,且简而易行,约而易守,名之曰《牧民忠告》”(林泉生《风宪忠告序》)。[2] 在“事长”篇中,张养浩提出六条准则,即各守涯分、宁人负我、处患难、分谤、以礼下人、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论述言简意赅,如“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指出,“同官有过,不至害政,宜为包容。大抵律己当严,待人当恕,必欲人人同己,天下必无是理也。”寥寥数语,尽得要领。无怪乎当时很多地方官吏“家藏一书,遵而行之”。这部著作虽非巨制,但对今天的领导者亦颇有启迪作用。

文学方面

散曲大家

张养浩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散曲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他的散曲结集为《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简称《云庄乐府》,共收录他的散曲作品一百五十多首。另有多首题为“张云庄作”的艳曲,收在其他选本中。

内容决定形式。张养浩宽广的艺术视野、丰富的创作题材决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以婉约、缠绵为主。张养浩从学习前期豪放派散曲作品入手,因此也被视为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气势恢弘,感情沉郁,寓意深远,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表现力,堪称元曲中的一流佳作。作者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观照历史针砭现实的批判意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张养浩美善兼具的人格情操和拯物济世的高尚襟怀。

张养浩从51岁赋闲故里,前后八年多时间。这期间,他“视荣华如风花之过目,鸟声之悦耳。以六合为家,四时为友,寄傲林泉,纵情诗酒”,写出了不少“接于目而得于心”的优美动人的诗文和散曲,《归田类稿》即是其闲居在家时的代表作品集。

诗文名家

张养浩不仅以散曲知名,他的诗歌成就也很高,能够与“元诗四大家”相媲美,并且内容充实,题材广泛,在咏史纪游、反映现实政治、民生疾苦方面,都有上乘之作。而且语言优美成熟,特别善于写景抒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其散文也风貌独特,体裁繁多。在他长期的政治生涯中,他结合实际写的`很多政论文大都有感而发,论述精辟,条理清晰,不但在当时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张养浩的诗文,晚年编定为《归田类稿》四十卷,今存二十四卷,收录于《四库全书》中。他的政论集名《三事忠告》,包括《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他还曾有一部词集《江湖长短句》,可惜今已散佚。

张养浩是哪个朝代的

元朝人

养浩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散曲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他的散曲结集为,简称,共收录他的散曲作品一百五十多首。另有多首题为“张云庄作”的艳曲,收在其他选本中。

内容决定形式。宽广的艺术视野、丰富的创作题材决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以婉约、缠绵为主。张养浩从学习前期豪放派散曲作品入手,因此也被视为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特别是他的代表作,气势恢弘,感情沉郁,寓意深远,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表现力,堪称元曲中的一流佳作。 作者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观照历史针砭现实的批判意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张养浩美善兼具的人格情操和拯物济世的高尚襟怀。

元史张养浩传翻译赏析

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具备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了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一天到晩不停地读书,白天默默地背诵,夜晚就关上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张养浩任堂邑县尹。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免除曾经儆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老百姓,因为饥寒所逼迫,不得已而做了盗贼。

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盗贼们感动得哭了。他们互相告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做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党羽凶恶残暴,为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原先的县尹没有一个敢于追查的。张养浩来到后,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立即将岩瞎奏疏放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更应当谨慎。

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很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槐枣昌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一匹帛,用来表扬他的敢于直言进谏。

于是张养浩便检查府库中文字清楚可以检验的钞票,一共清点出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在钞票的背后全都加盖官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的钱券,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背后的印记 *** 穠食,去府库验明数目以换取银两从此官吏不敢再舞弊了。

张养浩到任四个月,没有在家里住过,食宿全在衙门里,一天到晚没有稍微的懈怠。于是操劳铅扒卧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人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样的悲伤。

扩展资料: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后世纪念:

济南市天桥区清河北路东,北园路高架桥西侧下面,柳云小区附近。有一处清静场合。那就是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墓,墓园门口牌坊上书有“水月松风”四个大字,园内有麟石一块,石碑数尊,松柏青翠,杂树林立,野草茁茁。深处有一直径10米左右的圆形土坟,即是张养浩的安息之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养浩

元代散曲巨擘张养浩

枯木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代文学艺术的代表是元曲,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分属不同的文学体裁瞎凳,然而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后来形成了如今流派纷呈的地方戏曲。因此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元曲单指杂剧,比如著名的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就是元代最著名的杂剧作家。

而 散曲 ,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散曲一方面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另一方面突破了诗词的固定格式。融入了通俗语言风格,变得灵活自如,简短精干,直白明快,酣畅淋漓,使得诗歌更加接近民间,因而迅速风靡了元代文坛。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单元,源自唐代的酒令,小令调短字少,单独成曲,也有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的联章体;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元代散曲作家约有二百余人,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期则向南方转移。前期代表为马致远、关汉卿、白朴、王和卿等,后期则以张养浩、张可久、乔吉、睢景臣、刘时中、贯云石与徐再思等为代表。

以笔者浅见,元代散曲成就最高者当以 马致远和张养浩 莫属。马致远的小令 《天净差毕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脍炙人口,寥寥数语,绘出一幅秋天苍凉萧瑟的图画,映衬出羁旅游子的浪迹天涯的孤独与彷徨,意境深远,含蕴隽永。

《天净沙·秋思》固然精妙,然而只是诗人个人的惆怅彷徨,若是以思想内涵和境界谈论,当以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为首。

张养浩 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曾主持元代第一次科举考试,奖掖后进,为人称道。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后人尊称为张文忠公。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张养浩道德高尚,忧国忧民,为官清廉,关心民瘼,悲天悯人,具有高尚的人格情操和济世情怀,敢于针砭现实,敢于为民请命,这在他的散曲中展现无遗,正是他的散曲创作,奠定了张养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山虚神芹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散曲的最高成就之作。

《山坡羊·潼关怀古》 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不朽作品,采取层层深入的方式,从山脉纵横,黄河汹涌描述潼关的雄浑壮阔,到西望长安,以往的繁华都成了残垣断壁,因此发出感慨和呐喊。

《山坡羊·潼关怀古》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结合气势恢宏、苍凉沧桑的景色,以及饱含激情的沉重和积郁,把整个小令渲染的极具艺术感染力。尤其是最后的呐喊出诗眼: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更是道出了千古以来无人敢说的历史真谛。

这八个字,鞭辟入里,警示醒世,恰似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犹如石破天惊,电闪雷鸣,使小令闪烁着诗人的高尚情操和济世为民的夺目耀眼的光辉。更是把千古历史一句道破,发人深省,令人顿悟,寓意深远,深思隽永,堪称千古以来诗词当中敢于真正直面现实的不朽之作。

2018/12/21榆木斋

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简介,《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

人物生平 幼学勤奋 张养浩张养浩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平民家庭,其曾祖以上的事迹已无可考。所可知者就是其祖父张山曾经从戎,其父张郁弃儒从商,所以积攒了一定的资产,为幼年张养浩的就学创造了经济基础。后因子贵,追封通议大夫(正三品) 、吏部尚书(正三品)、上轻车都尉(正三品)、济南郡侯(正三品);母亲许氏,后追封济南郡夫人。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寒食节前后,张养浩生于济南历城县一户富裕人家。根据其后来作品《双调胡十八》中自述:“从退闲,遇生日,不似今,忒稀奇。正值花明柳媚大寒食,齐歌着寿词,满斟着玉杯,愿合堂诸贵宾,都一般满千岁。”判断其生日大约在寒食节前后。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外祖父许氏一家从济南迁徙至江南,7岁的张养浩随母亲送行到城西。在路上捡到别人丢失的财物,失主已经走远了,养浩又追上去交给失主。

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岁的张养浩,读书学习非常,经常昼夜不辍,父母担心他太过用功累坏身体就制止他,而他白天把书默默地背诵,晚上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读书。

至元十九年(1282年),母亲,外祖父相继去世,父亲又续娶尚氏,为养浩的继母。

崭露头角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七岁的张养浩游济南舜祠作《过舜祠》一诗。舜祠,古祠名,相传舜耕历山(今济南千佛山)下,后人为舜立祠。《过舜祠》为张养浩诗文作品中可考第一文。原文:"太古淳风叫不还,荒祠每过为愁颜。苍生有感歌谣外,黄屋无心揖让间。一井尚存当日水,九嶷空忆旧时山。能令子孝师千古,瞽叟元来不是顽。"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九岁的张养浩游济南白云楼,作《白云楼赋》。白云楼,元代济南名胜,为张荣所建,原址在今济南珍珠泉畔。这篇文章写成后,人们争相传抄,文章传到山东按察使焦遂那里,他的眼睛为之一亮,破例接见了张养浩,并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

大都求仕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二十三岁的张养浩遵从父亲的意愿离开东平,到京城大都求仕。当时的平章政事不忽木看过张养浩的文章后,大为欣赏,便力荐他做了礼部令史。后来又推举他进了御史台。

至元三十年(1293年),张养浩经不忽木推荐为御史台掾吏。有一次,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听说后前去探望他。当他看到这位堂堂的御史台家中竟朴实无华,别无长物。禁不住脱口赞叹道:“此真台掾也!”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亮核,朋友王友开突发疾病去世,张养浩为其撰写了墓志铭。通过这件事,结识了元代著名政治家元明善。

元贞二年(1296年),御史台掾期满,在家闲居。期间,上书于御史中丞董士选,以求官职。

元贞三年(1297年)橘悉,张养浩被任命为中书省掾属。同年2月,改元大德元年。儿子雁奴出生。

张养浩

大德四年(1300年),雁奴弟强出生。同年恩师不忽木去世。

大德六年(1302年),子雁奴夭亡,暂厝于文明门外广度寺之南原。作《子雁奴圹铭》。

大德七年(1303年),元明善因故免职出京,寓居淮南。张养浩送别,并作《送元复初序》。

出任堂邑

大德九年(1305年),张养浩由中书省掾,选授堂邑县尹,作《初拜堂邑县尹》。在堂邑县张养浩带头捣毁各种滥设祠堂三十余所,并惩处强盗,保境安民,受到人民的称颂。

大德十年(1306年),圆键乎张养浩在堂邑县辛劳任职,期间作《三事忠告》中《牧民忠告》篇。

大德十一年(1307年),在堂邑县任上,后权理博平县事。

回京任职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武宗即位后,封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后为元仁宗)为皇太子,张养浩被东宫召至司经,未至,又改为太子文学,随即拜监察御史。作《三事忠告》中《风宪忠告》于御史任上。同年,元明善与张养浩同为太子文学。

至大二年(1309),朝廷议设立尚书省。张养浩上书说不支持设立。尚书省设立之后,张养浩又上书说这是变法乱政,将祸害天下。而御史台大臣压制了这些奏章而装作没有收到。后,武宗进行南郊行祭祀大礼,到了时辰他又推说身体不舒服,让大臣代替,结果,当天刮起大风,冻死了许多人。张养浩说道:“找错误的人来替代祭祀,所以上苍变化气候以示皇帝。“

至大三年(1310),张养浩在监察御史任上。上一封万言书,进献给皇帝,直陈时政“十害”,包括赏赐太多、刑禁太疏、名爵太轻、台纲太弱、土木太盛等,因为“言皆切直”,结果为“当国者不能容”,先是免除了翰林待制,后又编织罪名,将他贬为平民,永不得复用。张养浩深知后果严重,遂改换姓名,出走大都。

至大四年(1311),正月武宗驾崩,仁宗即位。旋即罢尚书省及之前的一系列变法。仁宗爱惜张养浩之才,召其出任中书省右司都事,随后为翰林待制。同时,元明善亦为翰林待制。

尽职尽责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元明善迁翰林侍讲学士,张养浩以翰林直学士代替元明善。在张养浩,元明善等人的积极推动下,皇庆二年11月,朝廷下诏将在皇庆四年(1315年)举行科举考试。

延佑二年(1315),元朝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与元明善、程钜夫等一起主持。为广纳人才,激励后学,张养浩建议这次考试不宜过严,即使对落榜考生也应给予一定照顾。他的主张得到了朝廷认可,由此网罗了诸如张起岩、许有壬、欧阳玄、黄玫刃矶嘣代名士。恢复科举开启了读书人入仕的大门,登科的士子非常感激,纷纷要登门拜谢,却被张养浩婉拒,只是告诫他们说:“只要想着怎么用才学报效国家就好了,不必谢我,我也不敢受诸公之谢。”

延佑三年(1316),张养浩以礼部侍郎身份为朝廷征船舶于泉南(泉州)。一路游历 *** 诸地,诗作《游西湖》、《游灵隐寺》、《过钱塘》、《建宁道中》、《兴化道中》、《福州》、《泉州》等。

延佑五年(1318),张养浩被擢为陕西行台制书侍御史,后改右司郎中。后张养浩任礼部尚书,主持当年科举考试,忽都达儿、霍希贤等五十六人及第。

延佑六年(1319),张养浩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奖掖后学。

延佑七年(1320),张养浩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作《加封孔子制词记碑》。仁宗去世,仁宗子硕德八剌即皇帝位,是为元英宗。

闲居故乡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正月初七,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说:“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威严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得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英宗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下令赐给张养浩钱财布匹,来表彰他的正直。六月,时任参议中书省事的张养浩突然辞了,理由是父亲年迈,需要奉养,遂还乡。后朝廷召出任礼部尚书,张养浩不拜。十二月二十八日,张养浩父亲张郁去世,享年八十岁。其子张强,也在这一年去世。

至治二年(1322年),张养浩在家丁忧守孝。二月七日,好友元明善去世,作《挽元复初》。三月己巳,中书省大臣上书:“国学废弛,请令中书平章政事廉恂、参议中书事张养浩、都事孛术鲁等官员监督恢复。"张养浩未从之。

至治三年(1323年),张养浩继续在家丁忧,未终丧,朝廷又以吏部尚书之职召其任职,张养浩以能力不足请辞。清江人谕仁慕名张养浩,前来学习。八月,铁失与铁木迭儿之子锁南、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大司农失秃儿等十六人发动政变,以阿速卫军为外应,杀死元英宗和拜住。随后,迎立晋王也孙铁木儿(泰定帝)即位。史称此事件为「南坡之变」。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朝廷以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之职召张养浩赴大都任职。张养浩准备赴任,到通州后又称病请辞。八月,济南会波楼圮坏,重修而成,张养浩游之,作《重修会波楼记》。

泰定二年(1325年),朝廷以淮东廉访使之职召张养浩,张养浩依旧不赴。为友元明善作《元公神道碑铭》,谕仁本学成归,作《送谕仁本序》以送之。

至治元年(1321年)至天历二年(1329年),八年间张养浩居故乡筑云庄(今济南市天桥区张公坟村),多与士人,文人,故人交往游玩,收集金石,著作有多部诗文曲赋游记碑铭等作品。居家八年间,朝廷七召不起。

泰定五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驾崩,元文宗即位,其后朝廷发生多次政变,政局动荡。九、十月间,元文宗平定元天顺帝等人叛乱,改元天历。

劳卒任上

元文宗,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陕西大旱,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二月,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途中作《辞聘侍亲表》,欲归乡赡养老母。三月,路过华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二十九日作《西华岳庙雨文》,三十日,《西华岳庙催雨文》,以向上天求雨。四月一日,下雨后,作《谢雨文》等诗文以言欣喜之情。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没有回到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没有丝毫的懈怠。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七月二十七日,张养浩“得疾不起”,病逝于任上,享年60岁。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元朝廷下诏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后人尊称为张文忠公。

主要成就 政治方面

推动恢复科举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在在张养浩、元明善等人的积极推动下,元朝廷于仁宗延v二年(1315年)农历三月七日,在京城大都皇宫举行殿试(廷试),这是元朝开国以来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张养浩、元明善等人亦主考主持本次考试,最终录取护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

延佑五年(1318年),张养浩再次主持当年科举考试,忽都达儿、霍希贤等五十六人及第。

关中赈灾

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无多惭,此心非为官。”(《西番经》)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灾情严重激发起他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怀古曲,意绪苍凉,流露出对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到任之后,“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危素《张文忠公年谱序》)。在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终因劳累过度卒于任上。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

编写《三事忠告》

张养浩遵循儒家学说,始终言行一致。《为政忠告》代表了他一生主张为官清廉的主导思想。《为政忠告》又名《三事忠告》,其中《牧民忠告》作于当地方官员时,《风宪忠告》作于当监察官员时,《庙堂忠告》作于当中央官员时。三事忠告,就是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中央官员的真诚劝告。《为政忠告》(《三事忠告》)是元代吏道专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思想、上下政务以及社会风气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后世的封建统治观念亦有相当影响。

以《牧民忠告》为例,分述拜命、上任、听讼、御下、宣化、慎狱、救荒、事长、受代、闲居之要义,“采比古人嘉言善行,自正心修身,以至事上惠下,除奸决疑,恤隐治赋,凡可为郡县楷式者,无不曲尽其宜,且简而易行,约而易守,名之曰《牧民忠告》”(林泉生《风宪忠告序》)。在“事长”篇中,张养浩提出六条准则,即各守涯分、宁人负我、处患难、分谤、以礼下人、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论述言简意赅,如“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指出,“同官有过,不至害政,宜为包容。大抵律己当严,待人当恕,必欲人人同己,天下必无是理也。”寥寥数语,尽得要领。无怪乎当时很多地方官吏“家藏一书,遵而行之”。这部著作虽非巨制,但对今天的领导者亦颇有启迪作用。

文学方面

散曲大家

张养浩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散曲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他的散曲结集为《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简称《云庄乐府》,共收录他的散曲作品一百五十多首。另有多首题为“张云庄作”的艳曲,收在其他选本中。

内容决定形式。张养浩宽广的艺术视野、丰富的创作题材决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以婉约、缠绵为主。张养浩从学习前期豪放派散曲作品入手,因此也被视为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气势恢弘,感情沉郁,寓意深远,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表现力,堪称元曲中的一流佳作。作者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观照历史针砭现实的批判意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张养浩美善兼具的人格情操和拯物济世的高尚襟怀。

张养浩从51岁赋闲故里,前后八年多时间。这期间,他“视荣华如风花之过目,鸟声之悦耳。以六合为家,四时为友,寄傲林泉,纵情诗酒”,写出了不少“接于目而得于心”的优美动人的诗文和散曲,《归田类稿》即是其闲居在家时的代表作品集。

诗文名家

张养浩不仅以散曲知名,他的诗歌成就也很高,能够与“元诗四大家”相媲美,并且内容充实,题材广泛,在咏史纪游、反映现实政治、民生疾苦方面,都有上乘之作。而且语言优美成熟,特别善于写景抒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其散文也风貌独特,体裁繁多。在他长期的政治生涯中,他结合实际写的很多政论文大都有感而发,论述精辟,条理清晰,不但在当时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张养浩的诗文,晚年编定为《归田类稿》四十卷,今存二十四卷,收录于《四库全书》中。他的政论集名《三事忠告》,包括《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他还曾有一部词集《江湖长短句》,可惜今已散佚。

人物评价 政治方面

苏天爵在《七聘堂记》中赞张养浩:“执法牧民为贤令,入馆阁则曰名流,司台谏则称骨鲠,历省台则号能臣,是诚一代之伟人欤!”

李士瞻赞其:“禀天地正大之气,学圣贤正大之学,蕴之而为道义,发之而为文章,推之而为政事、功业,无一而非正大之寓也。

危素《张文忠公年谱序》:"观公之去就大节,从容得宜,非所谓有志之君子者耶?使公得君而行乎国政,所至又可量耶?"

明代进士郑瑛称赞:"其(指张养浩)为国为民,忧勤惕励之心,蔼然溢于文章政事之间。"

文学方面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曾称赞张养浩曲风:“如玉树临风”

个人作品 轶事典故 治理堂邑

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张养浩被任命为堂邑县尹。堂邑位于今山东聊城西北,当时天灾人祸多,社会秩序很混乱。张养浩到任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顿。当时的县衙有“官舍不利”的说法,即住在里面的人会遇灾祸。张养浩不信邪,安然入住。就任后,他首毁淫祠,把官绅欺骗乡民、用以敛财的淫祠一下子毁掉了三十余所;然后惩恶霸,将地方上为非作歹的恶人绳之以法。据史料记载,当地有一暴徒名叫李虎,拉帮结伙,危害一方,前任县尹也不敢动他。张养浩上任后,将他们一网打尽,百姓称颂。他还把被诬为“盗贼”的饥民释放回家,解除了不合理的“朔望参”制度———即被释放的犯人须每月初一、十五去县衙前点名听取教诲。这一措施也深受百姓欢迎。被释放的犯人更是感激涕零,都用辛勤劳动、自食其力来报答他的信任。于是三年之间,县内自治。期间,张养浩还以自己的从政经验写成《牧民忠告》一书,提出了县官应“省己”、“劝农”、“戒贪”等要求。堂邑百姓感恩戴德,为他立碑颂德。

提携人才

张起岩(1285—1354年),元朝首届科举状元。延v二年(1315年),张起岩参加科举考试。这届科举考试张养浩主持科举考试,坚持举人唯贤,录用了张起岩等大批人才。张起岩等士子非常感激,要登门拜谢,却被张养浩婉拒,张养浩给他们一张字条要求他们只要“想着如何让用才学报效国家就好了,不必谢我,我也不敢受诸公之谢。”之后,张起岩作为张养浩的学生,助手和同乡,一直在官场中受到张养浩的关怀与提携。

七聘堂

在济南市的老城区里,有一条叫做县西巷,西巷中的“县”,指的不是县一级的行政区划,而是指古时的历城县署,也就是历城县衙。因这条街所处位置特殊,历代有许多官吏都在这里建造府邸。其中,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的“七聘堂”就曾建在这条街上。

张养浩曾做过监察御史,他为官清正,屡抨时政,为当时的权贵所不容。辞官归隐后,他在大明湖边建造了一所住宅。白天与三五好友泛舟湖上,饮酒赋诗唱曲,夜里则秉烛思读,过着神仙般的悠闲生活。后来,朝廷因吝惜他的才学,曾七次下诏征用,前六次他都不为所动。第七次时,因当时发生灾害,张养浩才为救灾重返仕途。为百姓服务,最终累死在救灾岗位上。朝廷也追封他为滨国公,谥文忠,令他的次子张引袭其官,扶柩归葬家乡,还建了祠堂,初名“张公祠” ,为纪念他曾七聘而后起,后改名为“ 七聘堂”。

后世纪念 张养浩济南市天桥区清河北路东,北园路高架桥西侧下面,柳云小区附近。有一处清静场合。那就是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墓,墓园门口牌坊上书有“水月松风”四个大字,园内有麟石一块,石碑数尊,松柏青翠,杂树林立,野草茁茁。深处有一直径10米左右的圆形土坟,即是张养浩的安息之所。

张养浩,是中国诗人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张养浩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张养浩,是中国诗人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原文链接:http://www.36sw.com/news/55478.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张养浩,是中国诗人吗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关键词: 散曲 忠告 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