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已所不欲,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已所不欲无施于人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非让别人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先秦孔子的《论语》:“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误解与新悟
今天翻开《论语》,《卫灵公•二十四》这一章引起我的疑问: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能够终身去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个字就是‘恕’啊!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宽恕”有什么关系?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老幼皆知的名句,通常理解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给别人。
多亏重读原文!否则就永远误解了。现在把 “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联系起来,就有了新的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论语•公冶长•十一》中,有这样一句: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这句意思是,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我不愿意的)事,我也不愿强加给别人(不愿意的)。”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同是子贡的问话和孔子的回答,两段话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有三个层次的意思要深究:
其一,子贡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就是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同理心,是以一重标准对待自己和他人,是以己之心,推别人所想。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理解他人的行为。
对一个人来说,这是比较难的。能做到的人在孔子那里就是君子,就是有“仁”心的人。我们常把“理解万岁”挂在嘴边,实际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所以身边听得多的就是抱怨,指责,打击,不满。实际上就是自己做不到,却常常要求别人如何如何。在孔子那里,这样的人,不仅不是君子,倒是小人,要求别人完美严格,而对自己却放任原谅。
其二,“宽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生活中不求甚解的人把前后两句割裂开,从字面上理解,从而没有看到两句的关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恕”就是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是“如心”“宽心”,是原谅!恕道就是推己及人,理解他人。所以,我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他人。“恕”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相通的。
这样的人,在孔子那里是有仁心的,是君子。这样的人,少严苛,少指责能达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境界。
究其原因,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要求别人能够样样做得好,没有缺点。做不好,就会遭到指责。而自己做不好就可以原谅,自己一切都是好的,完美的。这完全是两个标准。
人又是自私的,总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为基础。我认为你不对,实际上只是因为与我的看法不同而已。
所以“当众人都哭的时候,可以允许有的人不哭”,是宽恕;当“枪打出头鸟”的现象不再时,就“天下归仁焉”;当人们都不去对局外人事贸然评论时,就具有君子的品行了。
在孔子看来,像子贡这样才华高的人,就很容易犯不能饶恕别人的毛病,会难以容忍别人的错误。所以孔子对子贡讲这个话,更有深意在。
其三,“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与“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问,那么多道理中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孔子说,赐啊,这个问题(推己及人),不是你能够做到的(很难达到)啊!
越是想简单化,越是无法达成目标。要想达到一定境界,非得一一从小事做起不可。在小事上做到“己不所欲,勿施于人”都是不易的,何况大事呢?
孔子认为,子贡虽然认识到了,但功夫不到。做到我所不愿意承受的事也不让别人承受,真是太难了!现在更有甚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却还没有认识到,比如道德 *** ,爱情 *** 等。
可是不管能否做到,不管多么难做,做人必须要朝这个方向修养自己。现在,那么多人际交往的方法是否会把我们引入相反的方向,很值得认真思考。
说到底,孔子此语告诉我们,人应当以待己之心待人,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尊重他人,平等待人。这是我们自身修养应该遵循的。
《论语》中此语我读过不止一次,在以前读的那些时候,我在想什么?想想真是惭愧!
己所不欲什么意思?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常早由儒家始祖孔子提倡的如何行周礼之道。这句可以理解为人行为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
己所不欲 是什么意思
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这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是其仁爱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语出《论语·颜渊篇》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的《论语》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编辑本段原文出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 ——孔子《论语·卫灵公》
字义
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于:介词,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翻译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他人的身上。
意译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这里解释的对方,以原文:己,知己,不分彼此,(所以:解释为对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不要强迫别人做连自己都不愿做的事情。学会换位思考,体谅对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释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著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当然,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啥意思
我自不想要的东西 不要强加于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有一句可以概括规范自己一生行为的话吗?’孔子说:‘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本来恕是思想性的东西,本不应该放到规范人的行为的话上说的,那为什么孔子会混起来一起说呢?这里却有其原因:
西周得以完全剥削人民与奴隶劳动力,官与贵族的生活很富足,越是这样官与贵族的生活越是讲究,除了政治行为上的礼节,从《论语》里就能看到,什么肉割的不正都定吃,什么稍过夜的不吃等等,这就是他们生活上的礼.然而统治者贵族们欢淫无度,任意生育,正统子弟队伍,无限扩大,到了东周,民众已经无法养得起他们,如此礼崩乐坏,士的生活开始挨穷挨饿,充足生活都是给敢违反规定、肯给钱、给奴隶与民去工作,或自己下田工作部分官家贵族的这些人享了,守旧派家中没有了劳动力,自然挨穷。坚持守旧的孔子看在眼里,怕自己的学生们顶不了,克制不了自己,倾向改革派思想,所以叫大家克服自己坚持住原来这些绅士作风,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然而,这样儒生们虽然说要守住,但现实又不得不让一些人心动,或有小动作,如孔子受困陈、蔡时,见到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违反绅士风度违礼,面对自己喜爱的学生,孔子立即装着看不见,甚至连孔子都私下叫子贡拿象征身份的玉去换钱,经商(见《论语.子罕》),他自己也存著这些小动作,何况他人?所以颜回后来说给孔子听,是有脏东西掉入饭里面,他舍不得丢掉才抓起来吃的,孔子感叹推拖说,了解一个人太难了。
我们抓到这些要点,就会明白当子贡问,用什么话概括来规范一生行为时,孔子想到的是什么思想上的“恕”。也就是当时大家都有坚持不了东西,如果大家见到同道有违反礼的东西,就如孔子一样假装没看到,无论什么原因首先只能大家包容,采取心灵上的原谅---恕,恕人恕自己,大家各做各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过孔子却没有想到,当他们心中都恕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规范行为准则在这里,就变的毫无意义,倡周礼成了自相矛盾了。
己所不欲中的欲字是什么意思?
随心所欲【解释】: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随:任凭;欲:想要。 不是有,鱼我所欲也,解释起来就是鱼是我想要的。所以这里的欲也是一样的,是想要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释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翻译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他人的身上。
意译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这里解释的对方,以原文:己,知己,不分彼此,(所以:解释为对方)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出门在外要像接见贵宾那样敬慎,治理百姓要像承担重大祭祀那样严肃谨慎。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在朝廷和家族中都不会招致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做。”
解读:
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认为他有南面称王之才,可见仲弓长于做官。孔子针对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告诉他仁是什么样。与回答颜回的同样问题不一样,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已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出自《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公》。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
扩展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扩展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已所不欲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已所不欲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