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易子而教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孟子推崇易子而教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易子而教
昨天早晨我照例去帮妹妹照看便利店,小侄女也说陪我一起看店,临近中午的时候,我和她都有些困了,便各自拿了把椅子,坐在收银台对面有一答无一答的聊着天。忽然她问了我一句:“大姑,你说让我当姑娘是真的吗?”我笑了笑说:“是真的呀!”她接着问了我一句:“那你认我当姑娘,我大姑夫会同意吗?”不好,小孩子把玩笑话当真了,但此时点破她也不好。我便说:“你那么乖,你大姑夫肯定会同意的。谁不喜欢多个姑娘爱呀!”她羞涩地笑了笑,便不再说话了。
她有个小弟弟,刚满两周岁,正处在天不怕,地不怕,随心所欲探索世界的年龄,有时免不了会做些匪夷所思的事,这时她父母便会责怪她没有带好弟弟,有时小弟不小心磕了,碰了或摔了,她爸妈便会责备她没有照看好,可她毕竟是个孩子。天长日久,她便认为父母不爱她。正巧这段时间我长住娘家,并和她开过让她当姑娘的玩笑,她就真期待我做她的妈妈了。可我真的就能成为她心中的好妈妈吗?
我和女儿之间也有一系列的矛盾。她也认为我这不好,那儿不对。也希望自已换个妈妈。
此时的我忽然想起易子而教的故事,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孟子提倡“易子而教”,并且还亲身实践。孟子是“不教子”的,即将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教育。孟子解释是:“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夫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择善。择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孟子选择“易子而教”的理由:他认为亲自教育儿子在情势上是行不通的,因为教育必定以仁义正道要求孩子,要求孩子做得完善,而如果没有成效父亲就会发怒,这样就很容易破坏父子之间的亲密感情。当孩子看到父亲自己有时也不按正道来做,就会觉得委屈,从而伤了父子之间的感情。
易子而教的合理性
血缘关系导致家庭教育缺乏理性,众所周知,由于具有先天的亲情与血缘关系,对孩子,父母尤其祖父母往往容易娇惯溺爱,不能很好地严格要求;孩子也会因为觉得是在家里,在自己最亲近的长辈身边,放任自己。由父母亲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例如,有的家要求孩子做到的,然而自身却不能够首先做到,孩子不服气,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发生矛盾,有的还会产生较深的隔阂,于是家长就会丧失威信和教育的主动权,就很难有办法再继续去教育孩子,这是家庭教育很难避免的弊端。
能力有限必然为家庭教育缺乏全面性,家庭教育的思想、内容和方式主要取决于父母的意志、兴趣、爱好、思想水平、能力、人生观等,而父母的这些品质是有很大局限性,很难在“德、智、体、美、劳”上进行全面教育、培养孩子。多数父母习惯于老经验老方法,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带来的身心发展的变化。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家长对孩子所遭遇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变化,一筹莫展。
期望较高导致教育失衡,多数的家长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更好度呢?有些家长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强加于孩子;有些家长在比较与对比中对孩子一味要求与责备。结果,恨铁不成钢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子女,缺乏必要的耐心和细心,结果同样毁了孩子。
总之,教育是一门没有教科书的课程,各家的教育方式又完全不同,因此,在成为好父母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任重道远。
边个有《易子而教》的译文? 急用.....
《孟子-离娄上》:
----------------------------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详莫大焉。”
大意是:
公孙丑问孟子:"为什么君子不肯亲自教导自己的孩子呢?"
孟子回答:这是因为实际情况不允许啊。大凡一个执教的人,必是以正道教导受教的人。如果做父亲的如此教导孩子,孩子却不能接受,父亲必然会很生气。一生气,就可能伤害到孩子的感情。另外,如果孩子反诘父亲的言行并不都是依循正道,这岂不又伤害了父亲?如此一来,父子间就等于相互伤害彼此的感情了。所以,古时的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来教导,这就是所谓的“易子而教”的道理啊。
================================================================
孟子所讲的这篇“易子而教”的故事,虽有偏颇,但于今也很有教益。
启示一:身教胜于言教。正人先正己。家长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德行。
启示二:社会教育极为重要。社会教育以教者和被教者的情境出现,可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易子而教表达了孟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易子而教 其主要强调的是身处后天环境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不同的。是非常符合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则。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孟子说:“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一动怒,就反而伤了感情了。(儿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确。’
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坏事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扩展资料: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子而教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易子而教
我们知道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中国人自古就非常的重视教育事业。为人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古代是考状元,现在是考大学。考上了就一步登天,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了。现在还好些,人们的思想已经解放了,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工作是不分高低贵贱的,行行出状元,条条大路通罗马,学历不重要,技术是铁饭碗。可是说完这些自我安慰的话之后,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上清华北大呢,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一份比较轻松体面的工作呢,哪个父母不希望将来也可以以子为荣以女为傲呢?所以天下的父母都在为孩子的教育而碌着、焦虑着、默默付出着。
古有孟母三迁,现有校门口陪读!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多少家长风吹日晒的在校门口接送孩子,多少家长省吃俭用,把自己的血汗钱拿去给孩子上培训班,还有多少家长,自己家宽敞的大房子不能住,和孩子去学校门口租住一室一厅的房子呢。多少母亲牺牲自己的工作专门给孩子洗衣做饭,陪孩子学习呢?如今陪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学区房最抢手,学校门口租房最贵!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前途!没有办法,大公司的招聘都会去名牌大学去招聘,三流大学可能也有人才,可是人家看不到啊!
再说说易子而教,通俗的说就是我教你家的孩子,你教我家的孩子。也许你会说这是不是吃饱了撑得闲着玩小孩子过家家吗?其实不是这样的。记得我们练车的时候听说,教练从来都不教自己的老婆学车的,教不了!教练一骂人,老婆就敢动手了。所以教练都把自己的老婆交给别的教练去教,这样很快就学会了。易子而教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管不了自己的孩子,抱怨辅导自己的孩子写作业效率太低,而且气得火冒三丈的,甚至上演母子大战呢?就算是学校的老师桃李满天下,但是不一定能种好自己家的那棵大萝卜。因为在学校老师就是老师,在家老师就是母亲或者父亲,角色扮演完全不同的。在学校是工作,在家就是亲情关系。加之父母总是觉得自己是孩子的老子,控制不住要大呼小叫,因为恨铁不成钢,总是少了赞美多了指责,因为攀比,总是觉得别人家孩子哪里都优秀,自己家孩子啥也不是。同理,孩子也厌烦了自己的父母,觉得别的孩子的家长更尊重人,更和蔼可亲,更通情达理,愿意和别的孩子家长相处。孩子在别的人群中才可以获得赞美、表扬、成就感。现在的孩子居住在高楼大夏里,邻居住很多年都不认识。父母工作又忙,缺少玩伴。平时除了上学就是写作业,周末上补习班。所以现在的孩子都比较孤独。没有社会经历,缺少生活经验,没有生活素材,写作文也写不出。所以很多家长也期待择邻而居,希望孩子有几个好的玩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易子而教只是说明)父母自己辅导孩子写作业有一定的弊端。真正的去易子而教应该也不太现实。这样说来,如果把孩子放在学校寄宿或者放在托管辅导也有一定的优势!事有利弊,所以那些忙着工作把孩子放在托管学习的也不用内疚。把孩子放在托管,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习惯集体生活,有很多生活和学习的小伙伴,帮助我建立友谊,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全方面的得到锻炼!这也是一种比起易子而教更好的教学方法!
易子而教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易子而教
【标准发音】:yì zǐ ér jiào
【繁体写法】:易子而教
【易子而教是什么意思】: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易子而教成语接龙】:来处不易 → 易子而教 → 教一识百
【用法分析】:适用于与易子而教的.意思相吻合的上下文语境之中。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教 ① jiāo 教书 教给;② jiào 教导 教派。
【易子而教的造句示例】:
1、古者易子而教之。
易子而教的解释
“易子而教”意思是: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易子而教”成语出自《孟子·离娄》,在中国古代,就曾经有过“易子而教”的做法。所谓“易子而教”,这里的“易”,就是“交换”的意思。这是说,我的孩子由你来教育,你的孩子由我来教育。
古代教育家孟子在《孟子》一书里曾专门谈过这个问题。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听说过去中国有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的情况,百思不解。便问老师孟子为什么要“易子而教”呢?
孟子说:“那是因为,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长要求孩子行正理正道,可家长自己却没有做到。孩子做不到,家长发脾气训斥孩子,孩子却说:‘您要求我行正理正道,可您为什么不按照您对我的要求去做呢?’
孩子这样一质问家长,就伤害了与家长之间的感情,相互产生对立情绪,就没有办法亲自教育了。于是,只好和别人相互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由此看来,家长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没有首先做到,这是家庭教育常常出现的一个弊端。古人很明智,便“易子而教”。虽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不失为家庭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弥补家庭教育之不足。
扩展资料:
易子而教 其主要强调的是身处后天环境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不同的。是非常符合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则。父母教育孩子,无为为上,既不要责善,也不要溺爱,而应该以爱和陪伴为主线,行身教之实。
很多贫寒家庭的孩子,父母天天种地扛活,并不天天督促孩子学习,孩子却有大出息。反之,有的富贵家庭,把孩子送到更好度的学校,自己经常检查督促孩子的学业,孩子反而厌学,稍长,便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其间的差别,正是无为和有为,身教与言传啊。
易子而教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孟子推崇易子而教、易子而教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