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朴《中秋》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中秋
李 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李朴(1063—1172),字先之,兴国(今江西兴国)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进士,为临江军司法。任国子监教授,知四会县、清江县,靖康初,任著作郎、国子祭酒,宋高宗即唤举卜位后任秘书监。著有《章贡集》,《全宋诗》录诗九首。此诗题为《中秋》,重点写中秋的月亮,是一首咏物诗。
首联写明月当空。起句中“当空”两字表明所写非月出、月落时的月亮,而是高挂在空中的月亮,因此也是一年中最亮、最圆时的月亮。“皓魄”形容中秋月之亮,“宝镜”形容中秋月之圆。魄(bà),月初出或将没时的光,这里代指月亮。“皓魄”即指明亮的月亮。次句采用烘云托月法,以万籁俱寂的夜空来突出月亮之光彩夺目。籁(lài),泛指声音,“仙籁”,仙境的声音。
颔联采取错位相承的方法继续写中秋月之圆满与明亮。三句写中秋月之圆满,其中“平分秋色”四字高度答碰概括了中秋月的特点,中秋节是阴历八月十五日,正好在秋季的当中,所以这四个字成为成语流传开了。中秋节的月亮的特点就是像车轮一样圆满。四句写中秋月之明亮,以至于照亮了千里云路,不言而喻也照亮了千里大地。其中“伴”字,形象地说明了在云彩飘动时,月亮在云中穿行的情景。
颈联转用神话传说写中秋月之明亮与圆满。传说月宫中有只洁白的玉兔跪地捣药,服其药可长生不老,五句写这只白兔很狡黠,在月缺时逃脱了,但是在中秋之夜则原形毕露,所以说“空从弦外落”,这句话是形容中秋月之明亮。“弦”为上弦月与下弦月之“弦”。传说月宫中有只蛤蟆,能食月,使月亏,所以诗人称之为“妖蟆”。六句写希望这只妖异的蛤蟆不要在眼前出现,这表明眼前的月亮是最圆满的。
尾联写诗人希望乘槎(chá)通过银河遨游月宫。“槎”,木筏。“灵槎”,仙人乘的木筏。七句写诗人打算与知己相约,携手乘上仙人的木筏共游银河,末句提出遨游银河的前提是要等银河彻底清澈。这显然是在说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很浑浊的。李朴生和穗活在北宋末叶,当时党争激烈,政治状况既腐败又混乱。可见作者还是关心现实、立足现实,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作为的。
清人俞琰《咏物诗选》序开宗明义说:“诗能体物,每以物而兴怀。”这首咏物诗既工于描写中秋月的明亮与圆满,同时又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政治清明,并希望为此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这一点恰恰是此诗的写作宗旨所在。
破魂当空宝镜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皓魄当空宝镜悬”意思是“皓月当空就像一面宝镜悬在空中”,是比喻修辞手法。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是什么意思?
出自《千家诗》李朴《中秋》诗句,诗为:“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正搭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李朴抒写中秋夜景: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一面宝镜般升起来。万籁无声,似乎连天上的仙乐也因为美丽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空中只飘着淡淡的云朵。遥望天上,这一轮满月,正在这仲秋之夜升拍清培起,美丽得可以和整个天际相比。长伴在那薄云间袭唯,把人间照耀得明亮无比。
大概意思就是这样了,临时写就,米有什么文采,好像也不大通顺,楼主大人就将就着看吧~呵呵~~ ^__^
皓魄的意思是什么
皓魄的解释
明月 。亦指 明亮 的月光。 唐 权德舆 《奉酬 从兄握吵汪 南仲见示十九韵》 :“清光杳无际,皓魄流碰亩霜空。” 宋 朱淑真 《中秋玩月》 诗:“清辉千里共,皓魄十分圆。” 明 孙柚 《琴心记·空闺永叹》 :“败叶秋残,皓魄 阴生 ,青镜尘空,梅花子另,虚却团圞景。” 清 陈维崧 《月下笛·本意》 词:“今夕何年?满天皓魄,一轮圆碧。”
词语分解
皓的解释 皓 à 洁白 ,明亮:皓白。 皓齿 。 皓首 穷经。 皓月 当空。 古同“昊”, 昊天 。 部首 :白; 魄的解释 魄 ò 指依附 形体 而存在的 精神 :魂魄段仔。丢魂落魄。魂飞魄散。 精神,精力: 魄力 。 气魄 。体魄。 古同“霸”,月始生或将灭时的微光。 古同“粕”,糟粕。 古同“珀”,琥珀。 部首:鬼; 笔顺编
李朴的《中秋》全文翻译
译文:
一轮皓月从天边缓缓升起,万籁俱寂,唯有清风徐徐;
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悬云层之中照亮了千家万户;
引用关于月亮的传说,即月中有兔与蟾蜍,
我想要约同明月一起乘灵槎(能乘往天河的船筏),待银河彻底澄清以后,遨游太空。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中秋之月,首联即点明主题,用“宝镜”突出了月之明亮,颔联诗人作了空间的延伸,将读者带入了广袤无垠的月夜里,使人如身临其境,看那皓月当空,光照万里的壮美景色。颈联引用了两个传说故事,增加了全诗的趣味性,尾联诗人突发奇想,欲与月亮一起乘船遨游银河,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扩展资料:
题为《中秋》,实是歌吟中秋月夜,着重描写的又是那一轮秋月。诗中写了明月的形如宝镜,写了月夜的静谧气氛,写了它的平分秋色,写了它的云衢照明。后又用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作为素材,极写秋月明净圆满的形象。末二句,诗人进一步驰骋想象,打算约伴同游银河,更册皮棚使诗中清辉漫空的月色显现出新的境界。
意思: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象宝镜般升起,万籁无声,空中只有淡薄的云,遥望太空,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 在那薄云的四通八达的大路上映照得千里光明。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握春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州则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悬的意思
给你一段话话你就明白了.
这出自西游记36回
关于唐僧出去小解看见明月当空,诗兴大发,四个人的对诗,仍然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的写法。即每个人所写的诗都不是闲笔,都可从中看出该人的性格及志趣。
先看唐僧的咏月诗:“皓魄当空宝镜悬,山河摇影十分全。琼楼玉宇清光满,冰鉴银盘爽气旋。万里此时同皎洁斗团,一年今夜最明鲜。。。。。。。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家园。”这首诗表现了唐僧对月伤心,心怀故乡的情绪。但对月亮的内涵却不大了解,无怪孙悟空批评唐僧道:“师父啊,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然后阐述了什么叫“晦”,什么叫“上弦”,什么叫“下弦”,即月至三十日为“晦”,此时阳魂之金散尽,阴魄之水盈轮,故纯黑而无光。初三到初八为“上弦”,此时一阳二阳皆现,魄中魂半,其平如绳。到十五日,三阳备足,是以团圆,故曰“望”。十六日到二十二日,一阴二阴生,此时魂中魄半,其平如绳,叫“下弦”。到三十日,三阴备足,又回到“晦”。
于是,孙悟空咏出了自己的诗:“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这首诗表达了孙悟空对西天取经的信心,有百炼成钢,有志竟成的意思。这显然比唐僧积极进步得多。
再看沙僧的咏月诗:“水火相搀各有缘,全凭土母配如然。三家同会无争竞,水在长江月在天。”这首诗表现了沙僧爱当和事佬的角色,以和为贵,水火相合,也得土母调合,水在长江月在天,可见沙僧本性恬静天然。
最后临着猪八戒出场了:“缺之不久又团圆,似我生来不十全。他都伶俐修来福,我自痴愚积下缘。但愿你取经还满三涂业,摆尾摇头直上天!”这首诗只能出自老猪之口猛吵,不仅对仗不工,而且粗俗自卑。但是,四人对诗,皆有关天机和志趣,就空知橘像当年“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争论,不仅彰显着当时的疑虑与心情,而且暗示着西天取经之后封神结果。
由此可见,对月咏诗在这一回里,既是亮点,又是了解取经团体内幕的重要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