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购酱油时,是首选“高盐稀态”的,还是“低盐固态”的?
这种标识与酱油的咸淡没有关系,只是表示酱油酿造工艺上的差别。“低盐固态”发酵法使用大豆和麸皮,“高盐稀态”发酵工艺所用的原料为大豆和小麦。由于工艺的差别,前者的颜色比后者要深,后者的酱香比前者相对浓郁。消费者可以根据这两者的特性进选购.(存黄豆酿造_淘大酱油)
成分:
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
发展简况 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晒闷此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双套油等。公元755年后,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生产工艺 酱油用的原料是植物性蛋白质和淀粉质。植物性蛋白质遍取自大豆榨油后的豆饼,或溶剂浸出油脂后的豆粕,也有以花生饼、蚕豆代用,传统生产中以大豆为主;淀粉质原料普遍采用小麦及麸皮,也有以碎米和玉米代用,传统生产中以面粉为主。原料经蒸熟冷却,接入纯粹培养的米曲霉菌种制成酱曲,酱曲移入发酵池,加盐水发酵,待酱醅成熟后,以浸出法提取酱油。制曲的目的是使米曲霉在曲料上充分生长发育,并大量产生和积蓄所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在发酵过程中味的形成是利用这些酶的作用。如蛋白酶及肽酶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产生鲜味;谷氨酰胺酶把万分中无味的谷氨酰胺变成具有鲜味的俗谷氨酸;淀粉酶将淀份水解成糖,产生甜味;果胶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等能将细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淀粉酶水解等更彻底。同时,在制曲及发酵过程中,从空气中落入的酵母和细菌也进行繁殖并分泌多种酶。也可添加纯粹培养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由乳酸菌产生适量乳酸,由酵母菌发酵生产乙醇,以及由原料成分、曲霉的代谢产物等所生产的醇、酸、醛、酯、酚、缩醛和呋喃酮等多种成分,虽多属微量,但却能构成酱油复杂的香气。此外,由原料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经氧化生成黑色素及淀份经典霉淀粉酶水解为葡萄糖与氨基酸反应生成类黑素,使酱油产生鲜艳有光泽的红褐色。发酵期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所产生的鲜味、甜味、酸味、酒香、酯香与盐水的咸味相混和,最后形成色香味和风味独特的酱油。
酱油的原料处理 分为3步。①饼粕加水及润水:加水量以蒸熟后曲料水分达到47—50%为标准。②混和:饼粕润水后,与轧碎小麦及麸皮充分混和均匀。③蒸煮:用旋转式蒸锅加压(0.2MPa)蒸料,使蛋白质适度变性,淀粉蒸熟糊化,并杀灭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制曲分两步。①冷却接种:熟料快速冷却至45℃,接入米曲霉菌种经纯粹扩大培养后的种曲0.3—0.4%,充分拌匀。②厚层通风制曲:接种后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内。先间歇通风,后连续通风。制曲温度在孢子发芽阶段控制在30—32℃,菌丝生长阶段控制在最高不超过35℃。这期间要进行翻曲及铲曲。孢子着生初期,产酶最为旺盛,品温以控制在30—32℃为宜。
发酵 成曲加12—13°Be'热盐水拌和入卖罩含发酵池,品温42—45℃维持20天左右,酱醅基本成熟。
浸出淋油将前次生产留下的三油加热至85℃,再送入成熟的酱醅内浸泡,使酱油万分溶于其中,然后从发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酱油(头油徐徐放出,通过食盐层补足浓度及盐分。淋油是把酱油与酱渣通过分离出来。一般采用多次浸泡,分别依序淋出头油、二油及三油,循环套用才能把酱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来。
后处理 酱油加热至80—85℃消毒灭,再配制(勾兑)、澄清及质量检验,得到符合质量标准的成品。
营养功效:
在烹调时加入一定量的酱油,可增加食物的香味,并使其色泽更加好看,从而增进食欲,提倡后放酱油,这样能够将酱油中的有效的氨基酸和营养成分能够保留。酱油具有解热除烦、调味开胃的功效。酱油含有异黄醇,这种特殊物质可降低人体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新加坡食物研究所发现,酱油能产生一种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它有助于养活自由基对中笑人体的损害,其功效比常见的维生素 C和E等抗氧化剂大十几倍。用少量酱油所达到的抑制自由基的效果,与一杯红葡萄酒相当。
食而有道:烹饪时酌量加入,每次10~30毫升。服用治疗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时应禁止食用酱油烹制的菜肴,以免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在烹饪绿色蔬菜时不必放酱油,因为酱油会使这些蔬菜的色泽变得黑褐暗淡,并失去了蔬菜原有的清香。
精选妙藏:优质酱油大都呈鲜艳的深红褐色,不混浊,无沉淀,无霉花浮膜,酱香浓郁,味鲜,咸淡适中,无异味。酱油应置于阴凉干燥处存储,尽量养活与空气的接触。保质期一般不低于6个月。
酱油不是油
在生活中,和我们打交道的“油”可真不少。花生油,菜籽油,猪油,牛油,汽油,酱油……
你可知道,它们虽然都叫“油”,但却是几类完全不同的物质。
汽油、煤油是碳和氢的化合物,不能吃,用做燃料。
我们吃的动物油和植物油都是各种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的碳、氢、氧的化合物(有机化学中叫酯)。
酱油的名字虽然也带“油”,但和油没有一点关系。
中国的酱油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誊。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酿造酱油了。最早的酱油是用牛、羊、鹿和鱼虾肉等动物性蛋白质酿制的,后来才逐渐改用豆类和谷物的植物性蛋白质酿制。将大豆蒸熟,拌和面粉,接种上一种霉菌,让它发酵生毛。经过日晒夜露,原料里的蛋白质和淀粉分解,就变化成滋味鲜美的酱油啦。
酱油是好几种氨基酸、糖类、芳香酯和食盐的水溶液。它的颜色也很好看,能促进食欲。 除了酿造的酱油外,还有一种化学酱油。那是用盐酸分解大豆里的蛋白质,变成单个的氨基酸,再用碱中和,加些红糖做为着色剂,就制成了化学酱油。这样的酱油,味道同样鲜美。不过它的营养价值远不如酿造酱油。
酱油是烹饪中的一种亚洲特色的调味料,普遍使用大豆为主要原料,加入水,食盐经过制曲和发酵,再在各种微生物繁殖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下,酿造出来的一种液体。制作酱油的原料因国家、地区的不同,使用的配料不同,风味也不同,比较出名的是泰国的鱼露(使用鲜鱼)和日本的味噌(使用海苔)。
酱油只有两种分类:
酿造酱油
酿造酱油是用大豆和/或脱脂大豆,或用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酿制而成的酱油。
配制酱油
配制酱油是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只要在生产中使用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即是配制酱油。
中国GB18186-2000《酿造酱油》标准将在商品标签上注明是「酿造酱油」或「配制酱油」列为强制执行内容。
因著色力不同,酱油亦有生抽、老抽之别,前者著色力弱而后者强,至于生抽王,是厂商故意表示好的意思,没什么特别。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在2001年我国实施的《酿造酱油》国家标准中,将酱油工艺分为高盐稀态与低盐固态两类。
一、酱油的低盐固态发酵工艺
低盐固态发酵是70年代由上海调味品研究所研制,因其原料多为麦麸,发酵时间一般在半个月左右的优点,被当时普遍推广。目前,低盐固态方法生产的酱油占我国酱油总量的70%以上,此工艺为我国独有的酱油生产工艺。该工艺与当年之初增加生产能力,满足市场供应相伴而生。
固态发酵是微生物在没有或基本没有游离水的固态基质上的发酵方式,固态基质中气、液、固三相并存,即多孔性的固态基质中含有水和水不溶性物质同。与液态发酵相比,固态发酵有以下优点:
1、水分活度低,基质水不溶性高,微生物易生长,酶活力高,酶系丰富;
2、发酵过程粗放,不需严格无菌条件;
3、设备构造简单、投资少、能耗低、易操作;
4、后处理简便、污染少,基本无废水排放。
二、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的HEMF产生机理
该工艺主要原料通常是豆粕:麸皮=6:4或7:3,淀粉原料主要是麸皮,其中的淀粉含量很少,通常只含20%左右,其它为半纤维素,所以分解后产生的葡萄糖很少,而产生的多缩戊糖如D-木糖较多,在生产香气方面比葡萄糖差得多。但D-木糖和5-磷酸被酱油的酵母作用后,可以生产酱油焦香气的成份HEMF。这就是低盐固态的焦香味产生的机理。
酱油酿造有高盐稀态和低盐固态工艺,其中的盐和水有什么作用?
酱油酿造有高盐稀态和低盐固态工艺,其中的盐和水的作用如下:
这种标识与酱油的咸淡没有关系,只是表示酱油酿造工艺上的差别.“低盐固态”发酵法使用大豆和麸皮,“高盐稀态”发酵工艺所用的原料为大豆和小麦.由于工艺的差别,前者的颜色比后者要深,后者的酱香比前者相对浓郁.消费者可以根据这两者的特性进选购.(存黄豆酿造_淘大酱油)
成分:
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
发展简况 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晒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双套油等.公元755年后,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生产工艺 酱油用的原料是植物性蛋白质和淀粉质.植物性蛋白质遍取自大豆榨油后的豆饼,或溶剂浸出油脂后的豆粕,也有以花生饼、蚕豆代用,传统生产中以大豆为主;淀粉质原料普遍采用小麦及麸皮,也有以碎米和玉米代用,传统生产中以面粉为主.原料经蒸熟冷却,接入纯粹培养的米曲霉菌种制成酱曲,酱曲移入发酵池,加盐水发酵,待酱醅成熟后,以浸出法提取酱油.制曲的目的是使米曲霉在曲料上充分生长发育,并大量产生和积蓄所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在发酵过程中味的形成是利用这些酶的作用.如蛋白酶及肽酶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产生鲜味;谷氨酰胺酶把万分中无味的谷氨酰胺变成具有鲜味的俗谷氨酸;淀粉酶将淀份水解成糖,产生甜味;果胶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等能将细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淀粉酶水解等更彻底.同时,在制曲及发酵过程中,从空气中落入的酵母和细菌也进行繁殖并分泌多种酶.也可添加纯粹培养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由乳酸菌产生适量乳酸,由酵母菌发酵生产乙醇,以及由原料成分、曲霉的代谢产物等所生产的醇、酸、醛、酯、酚、缩醛和呋喃酮等多种成分,虽多属微量,但却能构成酱油复杂的香气.此外,由原料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经氧化生成黑色素及淀份经典霉淀粉酶水解为葡萄糖与氨基酸反应生成类黑素老谈,使酱油产生鲜艳有光泽的红褐色.发酵期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所产生的鲜味、甜味、酸味、酒香、酯香与盐水的咸味相混和,最后形成色香味和风味独特的酱油.
酱油的原料处理 分为3步.①饼粕加水及润水:加水量以蒸熟后曲料水分达到47—50%为标准.②混和:饼粕润水后,与轧碎小麦及麸皮充分混和均匀.③蒸煮:用旋转式蒸锅加压(0.2MPa)蒸料,使蛋白质适度变性,淀粉蒸熟糊化,并杀灭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制曲分两步.①冷却接种:熟料快速冷却至45℃,接入米曲霉菌种经纯粹扩大培养后的种曲0.3—0.4%,充分拌匀.②厚层通风制曲:接种后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内.先间歇通风,后连续通风.制曲温度在孢子发芽阶段控制在30—32℃,菌丝生长阶段控制在最高不超过35℃.这期间要进行翻曲及铲曲.孢子着生初期,产酶最为旺盛,品温以控制在30—32℃为宜.
发酵 成曲碰含御加12—13°Be'热盐水拌和入发酵池,品温42—45℃维持20天左右,酱醅基本成熟.
浸出淋油将前次生产留下的三油加热至笑岩85℃,再送入成熟的酱醅内浸泡,使酱油万分溶于其中,然后从发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酱油(头油徐徐放出,通过食盐层补足浓度及盐分.淋油是把酱油与酱渣通过分离出来.一般采用多次浸泡,分别依序淋出头油、二油及三油,循环套用才能把酱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来.
后处理 酱油加热至80—85℃消毒灭,再配制(勾兑)、澄清及质量检验,得到符合质量标准的成品.
营养功效:
在烹调时加入一定量的酱油,可增加食物的香味,并使其色泽更加好看,从而增进食欲,提倡后放酱油,这样能够将酱油中的有效的氨基酸和营养成分能够保留.酱油具有解热除烦、调味开胃的功效.酱油含有异黄醇,这种特殊物质可降低人体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新加坡食物研究所发现,酱油能产生一种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它有助于养活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其功效比常见的维生素 C和E等抗氧化剂大十几倍.用少量酱油所达到的抑制自由基的效果,与一杯红葡萄酒相当.
食而有道:烹饪时酌量加入,每次10~30毫升.服用治疗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时应禁止食用酱油烹制的菜肴,以免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在烹饪绿色蔬菜时不必放酱油,因为酱油会使这些蔬菜的色泽变得黑褐暗淡,并失去了蔬菜原有的清香.
精选妙藏:优质酱油大都呈鲜艳的深红褐色,不混浊,无沉淀,无霉花浮膜,酱香浓郁,味鲜,咸淡适中,无异味.酱油应置于阴凉干燥处存储,尽量养活与空气的接触.保质期一般不低于6个月.
酱油不是油
在生活中,和我们打交道的“油”可真不少.花生油,菜籽油,猪油,牛油,汽油,酱油……
你可知道,它们虽然都叫“油”,但却是几类完全不同的物质.
汽油、煤油是碳和氢的化合物,不能吃,用做燃料.
我们吃的动物油和植物油都是各种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的碳、氢、氧的化合物(有机化学中叫酯).
酱油的名字虽然也带“油”,但和油没有一点关系.
中国的酱油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誊.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酿造酱油了.最早的酱油是用牛、羊、鹿和鱼虾肉等动物性蛋白质酿制的,后来才逐渐改用豆类和谷物的植物性蛋白质酿制.将大豆蒸熟,拌和面粉,接种上一种霉菌,让它发酵生毛.经过日晒夜露,原料里的蛋白质和淀粉分解,就变化成滋味鲜美的酱油啦.
酱油是好几种氨基酸、糖类、芳香酯和食盐的水溶液.它的颜色也很好看,能促进食欲. 除了酿造的酱油外,还有一种化学酱油.那是用盐酸分解大豆里的蛋白质,变成单个的氨基酸,再用碱中和,加些红糖做为着色剂,就制成了化学酱油.这样的酱油,味道同样鲜美.不过它的营养价值远不如酿造酱油.
酱油是烹饪中的一种亚洲特色的调味料,普遍使用大豆为主要原料,加入水,食盐经过制曲和发酵,再在各种微生物繁殖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下,酿造出来的一种液体.制作酱油的原料因国家、地区的不同,使用的配料不同,风味也不同,比较出名的是泰国的鱼露(使用鲜鱼)和日本的味噌(使用海苔).
酱油只有两种分类:
酿造酱油
酿造酱油是用大豆和/或脱脂大豆,或用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酿制而成的酱油.
配制酱油
配制酱油是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只要在生产中使用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即是配制酱油.
中国GB18186-2000《酿造酱油》标准将在商品标签上注明是「酿造酱油」或「配制酱油」列为强制执行内容.
因著色力不同,酱油亦有生抽、老抽之别,前者著色力弱而后者强,至于生抽王,是厂商故意表示好的意思,没什么特别.
高盐稀态酱油和低盐固态酱油那个更好一点与差别
如果说口感当然是渗团胡高盐稀态的了。因为发酵期长,故或答全部的菌系在正常的管理下,达到有机物的最大合成量,固然形成了非常好的味道。但是目前全国基本的中、小厂低盐固态15天发酵期满后就淋油了,所以只是氨基酸达到要求但是风味上就差远了,后期酵母菌、乳酸菌及其他有益菌系无丛拦法完成有机物的合成,风味就不及高盐稀态了。但是现在低盐固态工艺进行优化,在完成前期水解后,添加酵母菌、乳酸菌。延长发酵期到30天,可以大大提高其风味,这是个提高酱油质量的低成本法。但后期要进行淋浇,管理上要严格。
酱油的高盐稀态和低盐固态有什么区别
稀态和固态不一样。发酵酱醅的含水量低的时候呈松散漏卖纳的状态。加水量多了配稿,酱醅呈流动状。稀态发酵酱醅含盐量高低温发酵,发酵期6个月以上是长期发酵。固态含盐量返没低或无盐高温发酵,发酵期3~20天。前者在长期发酵中产生香气物质做出来的酱油风味好。后者短期发酵风味欠佳,但节省能源,成本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