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一词在佛经和相学中都是有据可考的,佛学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与“性”相对,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质。相学的相则是指面。在佛学中,“相由心生”出自佛教经典《无常经》,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我即为世,世即为我。所谓“相”,即是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见识到的诸事物之表象。梵语攞乞尖拏Laks!an!a。指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唯识述记一本曰:“相谓相状。”法华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丑是相。所谓相由心生,即是阐述了一种超脱的唯心主义哲学,《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的是世上景象,不过光腔亩影;爱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见相,是由于心中有相。如来说勿着相,也就是让弟子们不要为尘世间的幻象所蒙蔽,应当一心求解脱,求大同,求真理。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在看相玄学中“相”的意义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个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这里的“相”不是指一时相貌的改变,而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理解,流传甚广的裴章的故事便是如此。在《四库全书》(康熙版)中关于看相的内容有这样的论述,如“七尺之躯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另有:“未相人之相,先听人之声,未听人之声,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观人之心”。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每个人的面相都反应着其相对应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比如一个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的人,其通常在相学中都伍皮森天庭饱满、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相反,一个身体有握汪病,或者苦恼忧愁的人通常愁云密布、眉头紧锁,其多半是很难有顺心的事。眼界即是心界,而面相即为心相,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的相由心生是什么意思?
相由心生指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观感,由他的内心决定。现多指一个人的个性、心思槐郑哪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铅码来。丛孙
相由心生是什么意思?
相由心生是指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观感,由他的内心决定。
“相”指的是物相,是世间万物悄则的表现形式。当你心情幸福的时候,世界是光明的,当你沮丧和悲伤的时候,世界是灰色的。
不同心境不同精神状态的对同一件事物的观感是不同的。正所谓你用什么颜色的眼睛去看世界,世界就是什么颜色的。
扩展资料:
”相由心生“的出处:
“相由心生”源自一个典故:据说唐朝裴度少时贫困潦倒。一天,在路上巧遇一行高人。高人看了裴度的脸相后,发现裴度嘴角纵纹延伸入口,怕有饿死的可能,因而劝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奉行。
日后又遇一行高人,高人看裴度目光澄澈,脸相完全改变,告诉他以后一定可以贵为宰相。依大师之意,裴度前后脸相有如此不同的变化差别是因为其不断修善、断恶,耕耘心田,相随心转。
裴度年轻未达时算命先生说他有牢狱之灾,一段时间之后那位算命先生又见到了他,可缓早却惊奇地发现他的灾祸已经 *** 了,于是他问裴度是怎样化解的。
裴度说他没做过什么,启哪棚只是归还了主人一条自己偶然拾到的玉带而已。先生说正是这件善事救了裴度一命,而且以后会大富大贵。“裴度还带”的唐传奇故事说明了凡事都有转机,人生在不断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脸都反映了其相应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如健康、生理和心理的 *** 。
相反,一个身体有病,或者苦恼忧愁的人通常愁云密布、眉头紧锁,其多半是很难有顺心的事。眼界即是心界,而面相即为心相,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与内心相比,一个人的脸和身体其实是有点内在情感的真实表达,一个人如果有完美的五感,身材就无可挑剔,但日子郁闷,脸上一定不能是光鲜亮丽的。
所以说古人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消极的情绪中,脸看起来很下垂,相反,如果他的心情总是平和快乐,那么他整天都是温柔美丽的。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外表的美丽并不美丽,老不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相由心生
“诸相非相”的意思
意思是人肉眼所看到的事物并非真实的事物本身,而是人所见的虚像。
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指拦原句为“但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意思是,一切人肉眼所能够看见的事物本身,都是不够真实的。如果人能够在看见这些事物的时候,不被虚幻的外表所迷惑,进而认识到自己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那么就能滚逗悔明心见性,真正认识自我。
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色相。存在即有相有,见闻觉知;又有大正想有,非有非无。以色相存在是诸法实相的一个方面,无色相存在是诸法实相的另一个方面。
扩展资料:
《金刚经》是一部表述般若经典思想的核心代表作,整部《般若经》的核心思想就是在阐述缘起性空的教义,这也正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
《金刚经》的形式比大、小品更接近九分教和十二分教及后来阿含形式。因经文起始叙述佛的修行生活常态,接近原始经典。连根本般若的“小品”也不这样,故《金刚经》的般若形式早於“小品”。
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
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什么是相?什么是无相?什么是诸相非相
相(巴利文与梵文:lakṣana,或nimitta),又译示相,佛教术语,源自古印度哲学,指能表现于外,由心识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
培缺 无相,佛教用语,绝真理之众相名无相。
《大乘义章》二:言无相者、释有两义。
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
二、就涅盘法相释。涅盘之法离十相(《涅盘经》三十: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故曰无相。
《大论》曰:般若波罗蜜、是无相相。
【无相】
(术语)谓真配磨辩理之绝众相也。又涅盘离男女等十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涅盘经三十曰:“涅盘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游弊、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大乘义章二曰:“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盘法相释,涅盘之法离十相,故曰无相。”维摩经不二法门品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同净影疏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止观一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曰:“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此无相有浅深二重。
诸相非相佛地经论五卷九页云:色等诸法变坏等相、不相似故;名为异相。远离如是各别异相,卽是共相。如是共相、以何为相?非相为相。如契经言:一切法性、唯有一相。所谓非相。
相由心生是什么意思
意思大概就是说,一个人内心善良那么从他的脸上差不多能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人内心邪恶从他脸上也能看出来,比如满脸横肉的那种。
因为我们的情绪往往伴有一定的生理唤醒,例如一个人感到备受压力时会眉头紧锁,面部表情纠结,心情愉快时则笑容满面。一个自卑的人通常会手差心怀羞愧感所以经常眉眼低垂,行为举止之间都透露出内心的怯懦。而一个自信乐观的人则心境开朗,华光满面,昂扬向上,看起来十分阳光!
扩展资料:
科学解释
道家认为心念即生,必然影响身体,比如愉快,心里舒畅,神清气爽,遇事便达观宽厚,便有助气血调和,气血调和,五脏得安,功能正常,身体康健,而此又反之影响心态。良性循环,自然满面光华,一团和气,双目炯炯, 神采飞扬,让人看了眼前一亮。
反之,若总是工于心计,或郁郁不舒,自然凡事另眼而观,毕喊皮无法如常人言笑,如林黛玉,遇到点事就往不好的地方想,长久如此,气不舒,血不畅,营无养, 卫无充,五脏不调,六神无主,如此身体状况,脸上青黄腊瘦,暗淡无光,表情也常是蹩做一团,双目无神,半死不活,等等,让人一见就郁闷,起码不舒服,人缘自然也就差得远了。
所以,身体发肤, 既然受之于父母,但这张脸让人看后是何感觉, 还要发于己心。日久则生是相, 并非相家妄论。
人体由骨骼、皮肤、毛发、血液等组成,骨骼是支撑,而心则维系着生命,如自然的动渗指植物一样,人的心情、心念主导着人的身心,它是生命支配者、是中枢的中心,身体的其他 *** 受他支配并相互影响着,内在的心理状态会通过外在的 *** 表现出来,并通过时间的累计影响、改变着外在形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相由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