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祠堂是每个家族祭拜各自祖先的地方,以此来获得祖先的庇佑,当家里有重大事件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到祠堂里去,但是如今有很多年轻人不明白祠堂的传统,下面就来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1
祠堂是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
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宗祠祭典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汉族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一、古建筑祠堂的文化意蕴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
1.家族里各房子孙有办婚、丧、寿、礼等事,族亲们便利用这宽敞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
2.祠堂也是族长们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接受处罚,甚至驱逐出祠,在某种意义上说,祠堂就是封建道德的法庭;
3.祠堂还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族人们在这里举行宴请宾客等文化 *** 和社交应酬活动;
4.大家族的宗祠还附设学堂,让族人子弟在这里读书求学。正因为祠堂的功用如此之大,故其建筑是相当讲究的。
祠堂一般都比民宅大、质量也更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也就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都是建立祠堂的先决条件。
祠堂多数会有堂号,堂号由族长选定,请族人或外姓高手书丹,制成金字匾额高挂正厅,两侧附挂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节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楹联。祠堂匾额的内容、规格和数量都是全家族的荣耀。
堂内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玉容和牌位,有的祠堂门前还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以彰显资本并激励后辈继承和发展。
祠堂是非常严肃之地,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即便是族内的妇女、儿童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到责罚。华丽而庄严的祠堂正是这个家族荣耀和兴旺发达的象征。
二、祠戚档堂建筑平面布局
祠堂建筑平面布局,虽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发生变化,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式各样,建筑规模多数在10到20间之间,个别大的祠堂有数十间,都是以较严肃的殿堂组成。
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仿携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
但总体上仍不外乎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其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随祠堂规格、建造者财力及用地规模形态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单进、单路祠堂
即由单座建筑(享堂)构成的祠堂,如刘猛将祠、王绂、陆羽祠,这类祠堂数量较小,是一种简式祠堂。
2. 两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构成的祠堂,两侧或由两厢或廊道连接,近似民居院落,侧翼有时设置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如陶中丞祠、周敦颐祠,这是惠山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3. 三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寝堂(或后楼)或祠高大乱门、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有时有享堂设有戏台)、享堂构成的祠堂,侧翼亦可能有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前者如顾可久祠、薛中丞祠、周文恪公祠,后者如张中丞祠、原陆宣公祠,这也是惠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4. 四进祠堂
即由祠门或门楼、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或有面向享堂的戏台)、享堂、后堂构成的祠堂,两侧可能有边路,如原华孝子祠、春申君祠、扬四褒祠、昭忠祠,此类祠为敕建的官祠,规格较高由官方定期祭祀。
5. 三路四进式或边路三进式
主轴线保持三进或四进,并有左、右两路或一路,一进或二进式。
三、祠堂的分类
祠堂的种类繁多,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衍生了很多的门类和功能。从形制和规模上看,它们千差万别、形形 *** ,却又都叫祠堂。所以,祠堂划分是很复杂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属性分为三类:庙祠、专祠、宗祠
1. 庙祠
庙的出现比寺要早,它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庙"。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不可分;
古人把祀神之处也叫"庙",如"城隍庙";王宫的前殿也称作"庙",如"庙堂"、"廊庙"就是指朝廷。对胸怀大志有栋梁之材的人则称"廊庙器",意思就是在夸此人能够肩负起朝廷重任。
根据等级的不同,设置宗庙的规模也不一样,据西周祭祀制度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帝王之祖庙称"太庙",凡有官爵者其祭祖处称"家庙",也称"宗祠"。
不论太庙还是家庙,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称作"祠",是纪念先祖和前代贤哲的地方,如山西太原的"晋祠"、成都的"武侯祠"、杭州的"武穆祠"以及苏州的"五百贤祠"等。
2. 专祠
是指为了纪念其功德,而为特定的'人或神建立的祠宇。有大功德于民者,得敕封神号专立祠庙;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在立功之地或原任职之地建立专祠。
这些纪念某人功德性质的专祠,由于民间对它们的祭祀崇拜之情,其保存时间和流传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家族性质的祠堂。如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就在四川成都、河南南阳、北京等地都有,并至今得以保存。
3. 宗祠
【1】 总祠
数县之内范围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为宗祠中较大的宗族组织,它虽然仍是血缘维系的宗族组织形式,但祭祀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缘关系,包括了较大地缘范围内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缘相对较远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
【2】 宗祠
此类宗祠即俗称的祠堂,它是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较多,它是以一个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
【3】 家祠
合户之祠,又称家庙,是祠堂类型中最小的一种规格,祭祀的范围限于高祖以内五世之祖,也是早期的民间祠堂形制。
【4】 支祠
宗祠下属的分祠或各支的支祠,又称小宗祠,由一个同姓家族支派所组成的血缘组合,地域范围较小,血缘关系更亲近,长幼字辈十分明确。
(二)按其性质分为八类
墓祠、寺院祠、书院祠、园林祠、会馆祠、忠孝节义祠、名宦乡贤祠、祭祀祠等,其中,忠孝节义祠又可分为忠烈祠、孝子祠、节妇祠、义士祠、祖师祠等许许多多纪念性质的祠堂建筑。不同的祠堂有着不同的意义,为人们寄托和表达着不同的情感。
(三)祠堂按照其建筑目的分为公祠和私祠:
1. 公祠
纪念出身于当地的官宦,并有一定建树的人物,称为某公祠或节孝祠等。
公祠有两种修建方式:一种是民众集资修建的,如诸葛亮这样的名人,往往很多地方都为他建立祠堂,湖北的襄樊、河南的南阳、陕西的汉中等地方都建有诸葛亮的祠堂;
2. 私祠
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为祭祀其祖先而自行出资建立的、本家族私人性质的祠堂。一般称为某氏宗祠,在南方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有祠堂,如萧氏宗祠、王氏宗祠、李氏宗祠、赵氏宗祠等。
中国的祠堂是祭祀文化的综合体现,其内涵和形式极其复杂,它有着歌颂英烈先贤、弘扬正气、强化家族意识、延续家族血脉、维系家族团结等重要意义。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2
进祠堂的注意事项
1、进门时,女先迈右脚,男先迈左脚,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门槛上,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
2、烧香的话,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
3、是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常人用右手杀鸡剖鱼,如果是左撇子的话,则反之。
4、烧香时,先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
5、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比如,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
6、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祈福还有一个仪式叫开光,当然是由得道高僧来主持更好度。平时开光的东西置于家中,须得初一十五净手焚香,否则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开普光,则不同,开光的物件可随身携带。供开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制品。
7、把开光的物品和写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记不住生庚八字亦可不写)的纸用红纸或红锦囊包好,递上随喜一份(更好度是以三六九数字相关),请大师帮忙开光。言语需恭敬,否则冒犯了大师,不给你开光。
8、开光的过程是把所有的开光物件放于一托盘,置于佛前,大师念经数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赋于灵气与法力,可以带在身边保佑你了。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3
祠堂有五大功能
1、尊祖敬宗,纪念祖先的场所,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
2、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3、道德教育的基地,通过祠堂文化内涵,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如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等,发扬文明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
4、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喝茶聊天休闲,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
5、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收藏陈列旧宗谱、旧碑记、旧石器、旧家具、旧农具,是新旧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修缮祠堂的工作刻不容缓。
宗祠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虽然在闻革时期,破四旧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其发展甚至受到严重批判。
但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一种植根于百姓骨髓的传统,还是迅速地在中国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断,更具象的一面,即是宗祠文化。
宗祠,习惯上多被称为家庙、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即俗称的牌位)、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什么是寺观庙堂?
寺观,是供奉神佛的殿堂。一般来说,和尚住的叫寺庙,道士住的称宫观。我国古代的建筑、雕塑、壁画等,最初大多是从庙堂之处生长和发展起来的。腔铅漏戏台(楼),早先也大都是建在庙前或临时搭起的,唱庙台戏名义上是为酬神,实际还是娱人。
寺观开放之日,礼佛祭神,在寺内和庙旁空地摆摊售货,撂场卖艺,士女云集,五方杂处,十分热闹,这就是庙会或庙市。寺观不仅是善男信女的祈福之处,也是市场贸易和文艺演出的结合体。从前,我国城乡的祭祀、岁时、庆吊、聚议、宣传、商业和 *** 等,都是以庙会为会众之所。
辽代崇寿寺及白塔
庙会历史悠久,它始于远古的祭土地神的“ 社祭”。寺观是信徒们敬神拜佛的圣地,而庙会则是俗人的乐园。庙会既是古老的贸易场所,又是民众文化的荟萃之地。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在庙会上各显其能,异彩纷呈。庙会汇集了民众底层的不少情况和社会史料。沈阳的历史、文化、乡风、民俗等方面,都与庙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二台子关帝庙
沈阳的寺观,最早的相传是建于汉代的天齐庙,其后是传为建于唐代的长安寺,建于辽代的崇寿寺,建于元代的城隍庙,建于明代的三官庙和大法寺(清代俗称八王寺) 等。到了清代,沈阳作为开国的都城和迁都入关后的陪都,修建的寺观甚多,香火鼎盛。当年寺观多时,盛京城乡竟达到一百八十四座,其中关帝庙就占了四十九座。
关帝庙,又称武庙或英烈庙,俗称老爷庙,主祭的是关羽。过去,盛京最著名的关帝庙有四处:一处在外攘关(小西关) 外,坐南朝北,有大殿、配殿,殿后有大楼,殿前有戏楼一座,为合城商民会议之所,又五行上会也集于此。再一座关帝庙在地载关(小北关) 外教场内,塑白面关圣像,相传为古刹。崇德八年(1643年) 敕建其大门坊表,赐额曰“义高千古”。乾隆十九年(1754年),御书“灵护神京”匾额恭悬大殿。岁时,由官府供给香烛之资。另两处关帝庙,一在城北二台子,一在天佑门(小南门) 外,皆为古刹。旧时,关帝庙庙会是从农历五月初九日起,到五月十三日止,传说此日为关羽诞辰。是时,人们燃放鞭炮,供食作祭,并唱大戏《古城会》。民谚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人们又以是日为“雨节”。
药王庙,是民间对药圣、医圣和历代名医(古代医药不分家) 祭祀的场所,庙里塑有神像多座。从前,盛京城有两处药王庙:一处在德盛门(大南门) 外路西;另一处在外攘关(小西关) 外大街。药王庙庙会是从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起,到五月初一止,四月二十八日是庙会的正日子。相传,此日是尝百草、备知药性的神农氏的生日,是日游人甚众。医药行中人则集会于庙致祭,并备酒宴庆祝。药王庙庙会,因临近端午节激友,因而在庙会期间,有许多叫卖纸葫芦等应节饰物伍烂和食品的小贩,堪为一时的佳趣。此外,还有药行上集会,则在怀远门(大西门) 外,杏林书院。
对山水的崇敬,被儒家看作什么的象征
山是仁者的象征,水是智者的象征。
《论册辩语》·雍也篇,子曰:“知(zhì)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zhì)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译义有多种。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衡姿逗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另一理解为 “咐卖智者乐,水” ——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乐,山” ——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庙堂文化、江湖文化、地域文化
文/雪漠
我将中国文化分为三种:
第一种,中国的庙堂文化。庙堂文化相当于现在的国学,相当于一个国家专门推出的文化,像汉武帝专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独尊”的“儒术”就是庙堂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中,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文化把儒家作为主流文化,从汉代之后,一直到明清,直到今天。实质上,儒家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庙堂文化。
庙堂文化的意思就是,它作为国家统治的一种文化基础。中国的历史中,在汉武帝之后的很多朝代的庙堂文化里,把佛家和道家文化给屏蔽了,朝廷一直对这两种文化持消极态度。这里面极少有例外。
比如在汉文帝、汉景帝这两个朝代中,都对黄老哲学——皇帝和老子的哲学——很尊崇,所以出现了休养生息政策。但是,即使在这个时候,儒家文化仍然占主流地位。在那个朝代里,你如果想当官,不懂儒家文化是不行的。
从“文景之治”之后,汉武帝的时候,儒学纯粹占据了主流地位,从而屏蔽了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所以说,现在我们谈到的国学,主要指的是儒家文化,这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呢?因为事实上,在中国文化中,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后来,季羡林先生提出了“大国学”,把佛家和道家也纳入了国学,这是对的。在现在的国学中,人们也会谈到老子和庄子,严格来说,在过去国学事实上就是四书五经。为什么?因为靠这个东西可以当官。
注意!中国文化主要的基础是官本位文化,“学而优则仕”。读书,很大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当官。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果雪漠和一个科长到某个地方去,当别人介绍雪漠是什么什么作家,或者是什么什么学者时,而介绍那个科长有着什么什么权力的时候,那么,那个科长可能更会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呵呵,除了“雪粉”之外。换句话说,对权力的崇拜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占据非常重的位置。为什么?因为在过去“学而优则仕”,读书人读书的所有目的就是为了当官,所以这已经形成了集体无意识。
明代,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唐寅,也就是唐伯虎。“唐伯虎点秋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他点到了一个女子,很漂亮,也很爱她。事实上,唐伯虎穷困潦倒,后来的时候,他靠卖画为生。在一次科场 *** 案中,唐伯虎被牵连了进去,他考取功名上的可能性就消失了,这个女子感到非常遗憾,因为她知道唐伯虎当不了官了,便离他而去。大家想一想,如果在东莞出现一个很好的画家,靠卖画为生,在他人眼中,肯定是不如当官的。这和当市长、书记那是不一样的。同样,那个时代的女子也是功利的。所以说,唐伯虎后来其实活得很潦倒,虽然他以卖画为生,但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和那些官场上的人相比,他的地位并不高。
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并了解这个社会世态。为什么说是庙堂文化呢?因为雹竖通过庙堂文化可以进入庙堂当官,这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特点。这和西方文化不一样,和今天雪漠讲的也不一样。直到今天,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国家,很多人涌着考公务员,考上公务员像鲤鱼跳了龙门一样。为什么?因为当官是很多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选择,除了个别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习儒家经典可以当官,科举考试就从四书五经里出题,学的都是儒家的东西。学习老庄等其他经典当不了官,同样,学习《道德经》《金刚经》《大般若经》《大藏经》也当不了官,当什么?当高僧、道人。道人中,除了个别的人可以当官。在神话故事中,还出现了姜子牙道人等,但姜子牙那个时候,严格地来说,没有道教,道教凳肆锋是从东汉时候出现的。
第二种是江湖文化,枣晌在过去的上千年里,道家和佛家进入了江湖文化。当然,现在进入了国学。为什么说进入江湖文化呢?大家想一想,道教和佛教进入民间之后,那种宗教上的凝聚力和传播性,让它进入了整个的民间。这个民间,我称之为江湖。进入民间之后,就逐渐形成江湖文化。
比如在道教中,道人到任何一个地方去,他有道教的一套规范。只要道教传播的地方,包括正一教、全真教,它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有自己的一套文化。佛教中的和尚也这样,和尚只要到任何地方去,官府可以不在乎他,但他有自己的文化土壤,所以我称之为江湖文化。
1991年,我写过一本书叫《江湖内幕黑话考》,书中写到很多门派,包括算卦的、卖药的、走江湖的、测八字的,等等,都属于江湖文化的范畴。江湖文化就是可以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化。这是中国文化中的第二种文化。
第三种就是地域文化。木鱼歌就是典型的地域文化,在东莞,在岭南这一带的文化。非常奇怪的是,岭南地区的木鱼歌,这样一种民间文化,居然和三千公里之外的凉州贤孝很相似,和温州的鼓词相似,和苏州的评弹也相似,和很多地方的弹唱艺术很相似。
注意!相似的不仅仅是形式,甚至还包括弹唱的内容。当然,外在的形式很相似。为什么说形式也相似呢?因为都是盲艺人弹着三弦子,在唱他们认为该唱的东西。
那么,他们唱什么内容呢?唱如何行善积德,如何做好人等等,然后记录那块土地上他们认为值得记录的东西。
为什么?像《野狐岭》中会唱木鱼歌的一个女子,肯定不会跑到凉州去唱木鱼歌,或者唱凉州贤孝,不会这样的。也绝不会有个凉州的盲艺人带着三弦子到岭南来,把凉州贤孝教给岭南人,更不会有人跑到苏州去,给苏州人教这个东西,绝不会的,但中国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很多互不相干又相隔几千里之遥的地方,在那个相同的时期就出现了这么多的东西。形式相似,内容相似,精神也相似。
什么原因?我告诉大家,这就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在那个历史时期,中国各个地域所有的人,都需要这个东西。而且,这个东西不是儒家文化,不是完整的道家文化,也不是佛家文化,而是一种“大杂烩”的地域文化。
岭南的木鱼歌《禅院追鸾》,文字非常之美。所有的文辞、语言,充满着诗意、激情、文雅。这是我看到的岭南木鱼歌中最美的文字,比德国诗人歌德赞美过的《花笺记》还美。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有一天,一个女子结婚之后,她老公到了外地。她老公出去的时候,婆婆就虐待她,最后,她躲到一座寺院里去修行,坚决要出家。她老公回来以后,看到老婆出家了,就到禅院里面劝她回家,她坚决不回去。整个木鱼歌讲的就是这个过程,它选取了在禅院里对话的这个场景,用非常美的文字讲,这个女子如何回答他,如何坚决不回家,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注意!岭南文化中已经出现了一种不一样的东西,如地域性妇女的地位。在过去,岭南地区的媳妇地位不高,很辛苦,这一点和任何的地方都一样,而婆婆的地位很高。婆婆具有生杀大权。如果婆婆觉得这个媳妇不好,让儿子离婚,那么儿子就会离婚。有没有不离的?你可以不离。但如果不离的话,你就是个不孝之子。比如,南宋著名的诗人陆游,陆游和唐婉结婚之后,婆媳关系不好,他们小两口关系很好,但是,陆游的母亲让他离婚,他就得离婚。他不离婚,他就是个不孝之子。陆游如果是个不孝之子的时候,整个社会都会唾弃他。
注意!中国文化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有这样一种文化。但是,在岭南木鱼歌中就出现了一种不一样的东西,如《禅院追鸾》中,这个女子坚决要出家,请她回家,她也不回。这样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女子,流传了千年,所以这种文化属于岭南独有的一种文化。《禅院追鸾》正好承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我称之为地域文化。
(作家雪漠做客东莞图书馆“市民学堂”内容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