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施鸿鄂比朱逢博大几岁

     2023-06-18 12:12:54     20
7分钟前

“歌唱家”朱逢博:丈夫死后不愿下葬遗体,痴情守候骨灰14年

2011年的11月12日,在东方艺术中心举办的音乐会上。

朱逢博出现在舞台上。

她身穿宽大的袍子,优雅的站在舞台上开展歌喉。

一曲作罢令人久久回味。

朱逢博是一位歌唱家,更是“歌坛圣女”,是无数70年代与80年代人心中的女神。

她四十多年的歌唱生涯,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经典,更是影响了几代人。

尤其是她的民间唱法和美声唱法,已经达到别人无法达到的高度。

她这一生都奉献在了舞台上,与丈夫施鸿鄂的婚姻更是令人羡慕。

当年丈夫去世后,她拒绝下葬遗体,“痴情守候骨灰14年”。

今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朱逢博的人生与爱情。

朱逢博出生在1937年。

那个年代没有人能够安稳生活。

她也是跟着父母颠沛流离,辗转各地。

直到8岁才回到故乡济南。

她的父亲是水利工程师,所以她也很喜欢理科。

后来考入了同济大学建筑系。

一心一意学习建筑,梦想自己能成为一名建筑师。

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孩,也很努力。

学习更是班中的佼佼者。

尽管是一个女人,却从不抱怨建筑工作的苦和累。

而是每日在各个工地穿梭。

23岁那年,朱逢博去了一处工地实习。

身为建筑师,每日都要在工地勘测和绘图。

那天,上海歌剧院去工地慰问演出。

平日举枣里朱逢博在工作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哼唱两句。

工友们也都很喜欢她唱歌,所以那天歌剧院演出的时候。

工友们合力将她推上了舞台。

原本朱逢博有一些害羞,但看着台下工友们的期盼。

便也大大方方的唱了一首歌,这首歌不仅仅赢得了工友们的赞赏。

还引来了歌剧团领导的注意。

歌剧团结束表演后,领导便找正握拆到朱逢博。

请她留在歌剧团,不过朱逢博拒绝了。

她想要专心做建筑,为祖国添砖加瓦。

但领导坚持让她发挥自己的天赋,百般劝说后朱逢博同意了。

之后调令下来后,她被调到了上海歌剧团。

朱逢博刚到歌剧院的时候,还处于学习阶段。

日常的工作,便是练习基本功和为舞台表演拉大幕。

当初王昆老师最拿手的表演便是《白毛女》。

每一次表演的时候,都是朱逢博拉大幕。

渐渐的王昆老师注意到了她。

有一次王昆老师让朱逢博唱两句,听完之后便认为她很有天赋。

于是常常请朱逢博听她唱歌,慢慢的朱逢博也能完整的唱下来。

1955年,上海舞蹈学院将朱逢博借调过去。

为的就是让她演唱《白毛女》中的喜儿。

这一唱,唱出了名声,慢慢的也成为了台柱子。

在她的心中,如果没有王昆老师便没有她的今天。

如果说王昆老师为她搭好了上台的阶梯。

那么丈夫施鸿鄂则是她的引路人。

那年她跨行进入歌剧院后,被送去了音学院进修。

在音乐学院结识了老师施鸿鄂。

施鸿鄂是上海人,比她大了三岁,16岁就考入了音乐学院。

毕业后也被分到了上海歌剧院。

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人,还曾在国外进修,拿过无数奖项。

因为优秀所以是台柱子,爱慕他的姑娘更是数不胜数。

这其中就包括朱逢博。

她也非常想要让施鸿鄂老师指导她几句。

然而施鸿鄂却认为一个小姑娘,能唱多好,甚至说:你的歌没什么好听的。

朱逢博听皮迅到这句话很不乐意,她的思想中,老师就是要教导学生。

于是追着施鸿鄂去了楼上,却没找到施鸿鄂。

第二天她接着去找施鸿鄂,找不到就接着找。

终于施鸿鄂被她打动,给了她一个机会让她唱几句。

这一唱,施鸿鄂发现这个女孩很有天赋。

于是开始教导她,朱逢博为了学习都不顾害羞。

无论施鸿鄂说什么,都雷打不动的去请教。

慢慢的施鸿鄂喜欢上了这个小姑娘,但他不敢告白。

其实朱逢博也在日常相处中爱上了他。

但早在她进入歌剧院的时候,领导就曾告诫她:30岁之前不要恋爱。

再加上她是一个女孩子,施鸿鄂又是那么优秀。

种种原因之下,她从不敢说出情意,只能悄悄的将施鸿鄂放在心里。

两个人是双向暗恋,却谁也不敢捅破窗户纸。

直到1967年的7月份,有一位热心的同事,为施鸿鄂介绍了对象。

朱逢博得知后心急如焚,自己万万不想看到施鸿鄂与她人在一起。

于是立刻给施鸿鄂写了一张纸条,在7月26日递给了他。

纸条上写着:晚上11点,在排练厅等我。

当时施鸿鄂收到纸条后,内心也是砰砰跳动。

两个人都十分紧张,好不容易熬到11点,但是天空下起了大雨。

不过谁也没有因为下雨而爽约,两个人都去了相约地点。

那天朱逢博穿着一身白色连衣裙,见到施鸿鄂后只说了一句:

“8月1日,我们结婚,我喜欢你很久了,可你一直不表白”。

施鸿鄂听完朱逢博说的话,才明白对方也是喜欢自己的。

慌忙之下他紧紧的抱住朱逢博。

1967年的8月1日,两个人领取了结婚证,成为了夫妻。

他们没有办盛大的婚礼,只请了两三桌好友。

就连婚房都是歌剧院的借的,房间里面只有一张钢丝床,两把椅子和凳子。

最贵重的东西便是一架二手钢琴。

面对如此简陋的房间,施鸿鄂满心都是愧疚。

可朱逢博一点也不在意,她满心都是喜悦。

能嫁给自己爱的人,哪怕日子再苦对她来说都是甜的。

婚后他们生下儿子施劲,之后就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事业当中。

她不仅仅开始成为各种舞团的独唱演员,还有许多外出演出任务。

甚至在1977年,还去了加拿大。

80年代的时候,她还翻唱了许多国外的流行歌曲。

成为国内最早的流行歌手。

更是在48岁那年,成立了上海轻音乐团。

培养了无数的男高音歌唱家,带出许多优秀学生。

在她成名的路上,离不开丈夫的支持。

1968年的时候,她累计演唱了两百多场《白毛女》。

过度演唱导致她的嗓子“倒嗓”。

“倒嗓”对于她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一个不小心就不能在唱歌了。

当时朱逢博并没有放在心上。

还是施鸿鄂发现不对,带她去检查才知道嗓子中长了两个小节。

于是立刻带朱逢博做了手术,康复后便带着她练习西洋演唱的发音和气息。

在丈夫的帮助下,朱逢博终于掌握了最正确的气息和发音。

从此再也没有伤到过嗓子。

外界都说他们是乐坛伉俪,是乐坛人人羡慕的夫妻。

可惜施鸿鄂没能陪伴朱逢博到最后。

那年,施鸿鄂患上了心脏病,需要做“心脏搭桥手术”。

令人心酸的是,两位乐坛举足轻重的人,却拿不出一万多元的手术费。

原来他们虽然演出很多,却因为是单位领导没有演出费。

而且平常录专辑的钱,也都交给了单位。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

所以在丈夫要做手术的时候,家中全部积蓄只有6000多。

无奈她只能借钱给丈夫做完了手术。

手术后,她推掉了一些演出,专心在家中照顾丈夫。

可惜丈夫没能坚持到底。

2008年的3月11日,丈夫在家中说自己不舒服。

朱逢博不敢耽误赶紧送他去 *** 。

还未等她叫车,丈夫就倒在沙发上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74岁。

丈夫离去后,朱逢博悲痛欲绝,她根本无法接受丈夫不在身边的事实。

为了能够守着丈夫,她在葬礼办完后,没有下葬骨灰。

而是在卧室中摆放了一张台案。

上面摆放着的是丈夫的照片,还有丈夫的骨灰盒。

她还贴心的在周围摆放上了丈夫生前的唱片。

如今丈夫的骨灰在她的卧室,已经摆放了14年。

每日只要朱逢博在家,她就会对着丈夫和骨灰盒说上几句话。

仿佛丈夫还在身边,有时候也会说起自己与丈夫的回忆。

明明是笑着说的,却总是流下眼泪。

她也经常在家中听丈夫的唱片,看丈夫写的声乐笔记。

太过思念丈夫,就会弹弹钢琴,唱丈夫生前最喜欢的曲子。

她还会给孙女讲述自己与丈夫的爱情故事。

有时候孙女会说:奶奶你可真前卫,主动追爷爷。

听到这句话,朱逢博会笑,然后说:我不追,爷爷就跟别人走了。

她与丈夫的爱情,永远埋在心里。

如今朱逢博老师已经85岁了。

她很少外出演唱,总是在家侍弄花花草草。

偶尔和台案上的丈夫说说话,日子悠然自得。

但无论她多大的年纪,她在歌坛的位置,都是永久不变的。

而她的故事也令人感动,当我写完这个故事的时候,眼中有泪心中有疼。

但更多的是对朱逢博老师的敬佩。

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演唱,也同样的热爱丈夫。

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啊。

(ps:此处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此处划重点!划重点!划重点!)

认识第6天结婚,丈夫离世后,《白毛女》朱逢博为何与其骨灰同住12年?

说到朱逢博,相信老一辈的人一定不会陌生,她可是资历深的老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歌唱家,更是有中国夜莺的美誉,她就是朱逢博,也是《白毛女》、《橄榄树》、《玛依拉》的演唱者。

朱逢博一生演唱了近800多首歌曲,每一首都是影响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就连李谷一都崇拜她,如今朱逢博已经83岁高龄,她的丈夫在很早之前就离世了,但是痴情的朱逢博一直把丈夫的骨灰放在自己身边,这样就好像他一直陪伴着自己,从没有离开过,这样深情的爱情真的是羡煞旁人啊。

放弃建筑师,跻身歌舞团

朱逢博,1937年4月生于山东济南,在她小的时候,她就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而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朱逢博也如愿的考上了同济大学的建筑系,本想毕业后在建筑领域还能大显身手,却没想到阴差阳错的进入了歌剧院。

1960年,毕业后的朱逢博正处于实习期,在上海剧院的这几年,朱逢博主演过《红珊瑚》、《刘三姐》、《社长的女儿》等等多部精彩的歌剧,各种人物各种性格形象,朱逢博都能很好的驾驭,直到5年后,她又调到上海舞蹈学校,在这里,朱逢博可谓是成就了自己,也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白毛女》桥段中喜儿一角的主伴唱,她感人肺腑、独树一帜的歌声,成功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喜儿哭爹》这个桥段,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至今都无人超越。

被誉为“中国夜莺”,一生演唱800多首歌曲

1974年,37岁的朱逢博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高峰,这之后的几年时间,朱逢博成为中国艺术团的主要独唱演员,更是代表国家去到各国演出,地位和身价更是无可撼动,她演唱的《请茶歌》、《美丽的心灵》、《橄榄树》、《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弯弯的小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铃儿响叮当》以及《尼罗河畔的歌声》等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

而且朱逢博还开创了中国音乐史的第一个出版立体声盒专辑《蔷薇处处开·朱逢博独唱歌曲选》的女歌手,这样的荣誉真的无比骄傲,就连现在很多歌唱家都没有这样的荣誉,虽然如今的朱逢博已经高龄83岁,享受晚年生活,但是我们不会忘记她这一生带给我们的800多首经典歌曲,它们不仅仅是歌曲,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

和丈夫6天定终身,相守多年却天各一方

在事业中创造辉煌的朱逢博,在爱情中也是收获满满,说起来朱逢博和丈夫的相识相恋和相爱还是一段传奇的故事呢!

1967年,朱逢博进入上海歌剧院的时候,施鸿鄂已经是两年的老员工了,事业成功的朱逢博在感情中也是主动出击,对喜欢的人更是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当朱逢博看到施鸿鄂后,她心中总有一种想靠近他的想法。

有一次,朱逢博鼓起勇气借请教之名接近施信此鸿鄂,想不到施鸿鄂直接表示朱逢博的嗓音应该没有什么前途,可是朱逢博不甘心,又跟施鸿鄂演唱几首歌曲,最后,施鸿鄂才发现是自己眼拙,朱猜稿逢博的出色以及优秀是很多人都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后边的《白毛女》一出,施鸿鄂更是对她刮目相看,两人也算不打不相识。

相比朱逢博,施鸿鄂的性格是那种绵绵的,也不善于表达,即便是喜欢也是藏在心底的,其实朱逢博早就喜欢上了施鸿鄂,但是女孩子表白还少见,朱逢博一直等他的回应,却久久都没有,最后还是朱逢博怕错失幸福,鼓起勇气和她表白,于是她写了一封信,约下晚上十一点在排练厅见面,为此朱逢博还精心准备了一番。

于是1967年8月1日,也就是两人见面的第6天,两人举行结婚典礼,正式成为夫妻,结婚的时候,两人的婚礼特别节俭,就连婚房都是从上海歌剧院临时借来的10平米小房子,家当也只有两张单人钢丝床和两个旧木箱,立式钢琴以及两个小板凳,即便如此,两人也是幸福的,因为在他们心中,这些是身外之物,只要两人穗坦孝一直在一起,无论在哪里都是幸福的。

婚后,朱逢博真的活成了小女人的状态,施鸿鄂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对朱逢博有很大帮助,更是帮她改掉不太好的唱歌方式,从那之后,朱逢博的事业也飞云之上,可是厄运也悄悄来袭,2008年,丈夫没有任何征兆的离世了,给朱逢博带来的打击特别大,本来8年前,她已经退休了,把事业放在了培养新人上,也有更多的时间过晚年生活。

83岁高龄仍然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如今朱逢博已经83岁高龄,平时她的生活起居也是由儿子而儿媳照顾,因为年纪大了,也不再培养新人了,而是把时间全留给自己,享受晚年生活。

一代歌唱家已经安享晚年,时间带走了她的年华,却留下了她的沧桑岁月,细数朱逢博这一生带给观众的歌曲和荣誉,一点一滴都是满满回忆,人生不就如此,生命也不就如此,从一点一滴都无垠大海,生命的旅程就是不断的积累、沉淀,回首曾经,那些繁华还浮现在眼前,但是内心却已心如止水。

朱逢博的老公是谁

朱逢博的老公——施鸿鄂

施鸿鄂,我国著名的抒情戏剧性男高音歌唱家,他生于1934年,十六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后于1956年赴保加利亚深造,就读于索非亚国立音乐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该校声乐系歌剧专业.1962年他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古典声乐比赛中以最高分获得金奖,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施鸿鄂的演唱具有明亮的音色,柔润的音质,宽广的音域和宏大音量等特点。他熟练掌握了意大利美声学派传统唱法里中、高声区衔接过渡平稳的技巧,并使歌声中具有亏颤陵了强烈的穿透力和金属光泽。他在音乐上有着完美的修养,歌曲处理细腻,准确,演唱时热情奔放,光彩耀人。它能用意大利语、德语、英语演唱歌剧和艺术歌曲,同时也能很好的演绎我国优秀的民族歌曲。在舞台上曾以一曲“松花江上”的演唱使观众为之震撼而泪下。

施鸿鄂于1962年回国后,一直在上海歌剧院里担任主要演员,活跃在中国歌剧舞台上。由于它在国际乐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多次被邀请到日本、德国、奥地利、美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演出,举办独唱音乐会和销戚声乐讲座。报界赞美他“有着黄金般的歌喉”是“中国歌坛上灿烂的明星”。特别一提的是1995年,六十一岁施鸿鄂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首府巴腾若芝市举行一场极为成功的音乐会被授予该市荣誉市长的殊荣。

施鸿鄂的美声唱法层深刻的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歌坛,受到听众的崇拜。太平洋影音公司曾在80年代有幸为他录制过两个专辑;一个是以意大利歌曲为主的独唱专洞御辑;另一个是他与朱逢博的二重唱歌曲。

女高音朱逢博:一段婚姻一辈子,丈夫离世后守着骨灰生活13年

提起朱逢博这个名字,不少人会感到非常陌生,她是中国著名的歌唱表演艺术家,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诸如《白毛女》,《橄榄树》,《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都是由朱逢博演唱的,她还有个“夜莺”的美称。

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一辈子只嫁了一个人,后来还守着骨灰过了13年,这背后到底隐藏了一段怎样的故事?

01、从建筑家跨界成为歌手

在最开始,朱逢博的人生理想并不是当一名歌手,而是一名建筑家。

1937年,她出生于山东济南,在那个炮火战乱的年代,她的童年注定动荡不安。

她刚出生就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那时全家为了躲避战乱,一路南迁,最后才在四川找到了安身之所。

她的父亲是一名水利工程师,梦想是为国家效力,为国家的水利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惜的是,当时国家正在遭受外敌入侵,在那个混乱的环境中,根本没有他的用武之地。

于是,他将自己的精力放到了对女儿的培养上。

由于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朱逢博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即使身处乱世,依然成为了一名有礼貌、有教养的大家闺秀。

而且她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从小便对建筑、工程一类的事情展现了极大的兴趣,让父亲极为满意:“真不愧是我的女儿!”

不过朱逢博与父亲的志向也并不完全相同。

父亲的专业是水利工程,而她则更偏爱楼、台、亭、阁之类的传统古典建筑。

年幼的朱逢博她悄悄在心中树立了一个目标:希望自己长大后能设计建造出一栋宏伟大气的建筑。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努力学习,终于考上了同济大学的建筑系,踏上实现自己梦想的征程。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众所周知,建筑是一门非常难的专业,不但要求具有非常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极高的设计天赋和扎实的绘图功底。

幸好,在父母的培养下,朱逢博能写会画,她的图纸永远是同学中最清楚、最标准的那一个。其实,对于女生来说学习建筑真的很辛苦。

她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有时还需要去工地实习。

但朱逢博不怕苦不怕累,甚至都没有说过一句抱怨话。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为了建筑付出了诸多努力的女生,毕业后却没能如愿成为一名建筑师。

1960年,23岁的朱逢博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

她被分配到了上海,参加纪念馆的设计工作,也就是在这里,朱逢博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工地上的日子其实很枯燥,除了施工的隆隆声便只有漫天沙土作伴。

虽然朱逢博是个大学生,但她从来不会看不起工地上的其他工友,如果将工地比作战场,那他们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因此,当他们在休息时,有人问她有什么才艺,她就大大方方地站了出来,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她的歌声清脆嘹亮,惊呆了众人,谁也没想到,这个平时和大家混在一起的灰头土脸的女孩还有这种才艺。

于是,当上海歌剧院的人来进行演出时,大家直接把朱逢博推上了台,都认为她唱得一点都不比专业的人差。

这种类似砸场子的行为,碰上别人可能还会惹得别人不高兴,然而歌剧院的人没有。

朱逢博一开口,领导便知道这是个好苗子,认为她不能继续在工地上了,简直就是明珠蒙尘。

可是,朱逢博并不想放弃自己的初心,经过歌剧院领导不知道多少次的软磨硬泡,才作为特殊人才加入了剧院,歌手之路由此启程。

02、进修音乐,学习美声

朱逢博是一个很要强的人,无论做什么都要力争做到更好度。

由于她是后加入剧院的,并且之前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与音乐相关的知识。

为了追赶上其他人的水平,朱逢博每天都起早贪黑地进行学习训练。

不过,这种学习和训练终究比不上那些在专业学校的学习的成员。

于是,朱逢博下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她要去专业的音乐学校进修。

刚毕业不久的她再度进入学校学习,只不过,这次学习比之前更难、更辛苦。

据说,在音乐学校学习的那段时间,朱逢博请教了很多老师,不管对方是哪种音乐风格,她都愿意去学习,哪怕与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听听经验也是好的。

上天从不辜负既有天赋又肯付出努力的人,朱逢博进步飞速,已经有点专业歌手的样子了。

除了在音乐学校进修,她还向同剧院的施鸿鄂学习美声。

施鸿鄂可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音乐天才,他在16岁时就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后来又去了国外学习专业的美声唱法。

当时的朱逢博正处于飞速学习的阶段,广泛吸收大量的音乐元素与唱法,于是,她将目标放到了施鸿鄂身上。

她的学习之路并不容易打开。

那时候,施鸿鄂刚刚来到剧院,剧院中的人都对他特别好奇。

有些人是好奇美声唱法到底是什么样的,而有些小姑娘则是对这个人特别感兴趣,所以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人去找施鸿鄂。

朱逢博每天都被人海淹没,根本没有机会找到施鸿鄂请教。

不过她从来不放弃,终于在施鸿鄂不上课的一天找到了机会。

那时候的施鸿鄂年轻气盛,而且自身确实是有真本事,所以难免会有点傲气在身上。

见到有人来请教,没多说什么,只是让对方跟着钢琴唱几个音。

朱逢博一开口,他便皱了眉头,然后在她唱了几句后,就拿着水杯走了。

只留下女生愕然地站在原地。

说实话,这种行为挺不礼貌的,也深深刺痛了朱逢博的心。

她原本也想一走了之,但一想到自己是来学习的,而且这种机会可遇不可得,便咬咬牙忍了下来,愣是在原地等了两个小时。

施鸿鄂以为自己的冷漠可以让朱逢博知难而退,他没想到,等他两个小时再回来,朱逢博竟然还在等他。

当然,施鸿鄂并没有因为女生等待了两个小时就对她另眼相看,他毫不留情地说:“你唱的什么也不是。”

他是个对音乐有着崇高追求和严格要求的人,而眼前的人一听就是个没怎么学过音乐的人,连基础都没学好,就想着直接找他请教,他心里极为不喜。

施鸿鄂比朱逢博晚两年进入剧院,也就导致他并不清楚朱逢博的实际情况,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就误会重重。

这种误会一直保持到他听朱逢博唱整首歌之前。

朱逢博虽然不会美声,但她在民族唱法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再加上她的先天条件优秀,一首歌下来让施鸿鄂大为改观。

他不得不承认,之前自己看走了眼。

对音乐有所热爱的人总是惺惺相惜的,误会解开后,施鸿鄂决定当朱逢博的老师,在他的帮助下,朱逢博的音乐水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03、爱情事业双开花

在不断学习之后,朱逢博的唱功越来越好,渐渐成为了剧院的台柱子。

她在舞台上表演了《红珊瑚》《刘三姐》等多部歌剧,塑造了多个不同性格、不同风格的人物形象。

而真正让朱逢博大火的当属《白毛女》中“喜儿”这个角色。

她将自己学到的东西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腔相结合,干净清透的声音一出来就将听众带入到了“喜儿”的世界中。

那一天,凡是听过她演唱的观众全都动情地流下泪来,她也因此一唱成名,成为火遍全国的女歌手。

朱逢博在事业上得意,在感情上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之前她和剧院的领导有过约定,为了不耽误自己的事业发展,在30岁之前,她不会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

现在30岁已到,她决定主动出击,向自己喜欢的那个人表白。

她喜欢的那个人就是施鸿鄂。

原来她在与施鸿鄂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就对这个才华横溢的男人产生了好感。

只是她与院领导有约在先,而且当时她也并不出名,与颇有名气的施鸿鄂相比,心里还存有一点小小的自卑感。

现在,她到了30岁,事业发展得也不错,再不表露心迹,她害怕两人就错过了。

她给施鸿鄂写了一封信:晚上十一点,琴房楼梯口等我。

施鸿鄂如约而至。

其实,施鸿鄂对朱逢博同样有情,但他见对方专心发展事业,便暂时将爱意隐藏在心底。

两人一见面,朱逢博便直奔主题:“我决定八月一日同你结婚。”

施鸿鄂惊喜相加,一个“好”字开始了两人一生的情缘。

1967年8月1日,两人在互表心迹之后,顺利地进入了婚姻的殿堂。

那个时候正处于时局动荡的风头浪尖,这对新人只能低调地举办自己的婚礼。

说是婚礼,其实就是在一个十平的小房间内,请了十个人简单地吃了一顿饭。

即便如此,朱逢博依然很开心。

婚后,朱逢博没有将重心转移到家庭中,丈夫也全力支持她的事业。

她的儿子施劲从记事之日起,他的父母就整日忙个不停,

她因为“喜儿”一角名声大噪,后来又唱了二百多场《白毛女》。

也因为这个角色,中国艺术团注意到了她的存在,想邀请她加入其中。

这对于朱逢博来说,不异于天降馅饼。

要知道,中国艺术团可是当时更好度的团体,几乎囊括了全国最高水平的歌唱家,能与这些人成为同事,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有演出的时候,朱逢博就将儿子放到干妈家,很多时候一走就是半个月,

等她回去时,儿子都不认识她了。

因为工作忙,夫妻两个对儿子心中有愧,缺席了儿子的成长也成了两人一生的遗憾。

朱逢博加入中国艺术团后变得更加努力,她之前取得的成就与团内其他人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

她从报幕员开始做起。

朱逢博没有气馁,而是抓紧时间向其他人学习,对于她来说,这些歌唱家们简直就是行走的教科书。

慢慢地,她有了独自表演的机会,只要是她开口唱歌,她都要求自己做到更好度。

她在事业上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她不满足于现在的成就,她想唱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歌曲。

经过不断的尝试,她终于做到了将国外的传统发生与中国的戏曲演唱相结合,在真假声中切换自如,唱出了自己的风格,为国内流行音乐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她还鼓舞了谷建芬、李谷一等人,促进国内流行音乐遍地开花。

04、丈夫去世,守着骨灰13年

90年代末,朱逢博逐渐退出歌坛,开始了她的养老生活。

夫妻二人经常一起出去旅行,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享受年轻时没有体验过的轻松时光。

两人还养了一只狗,朱逢博像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儿,有时还会因为丈夫过度宠爱狗狗吃醋。

这时候,只需要丈夫走过来说一句好话,她又会喜笑颜开。

可能是因为丈夫与狗狗的互动较多,狗狗更喜欢与丈夫在一起,有时候看不见丈夫甚至不吃饭,让朱逢博哭笑不得。

只可惜好景不长,这种轻松愉快的时光很快就结束了。

2008年,施鸿鄂因病去世。

相守走过40年的枕边人说没就没了,朱逢博一时间根本接受不了,她每天都以泪洗面。

还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没有将丈夫的骨灰下葬,而是放在了自己的卧室。

她每次吃饭的时候,还会多摆一副碗筷放在饭桌上,就像丈夫依然还陪在自己身边。

有时候,她还会对着丈夫的骨灰盒说话,表达自己的思念。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三年,她的痴爱让儿子和亲戚都不解。

而在这三年间,是家人和朋友的持续陪伴,才终于让她走出悲痛。

为了纪念丈夫,已经很久都没有碰过音乐的朱逢博还特意找人一起做了一首专辑。

音乐是她表达思念与爱的最直观的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大和丈夫去世带来的打击,她的身体也渐渐开始出现问题。

她得了糖尿病,日常生活需要有人陪伴。

孝顺的儿子也不想母亲整天在房间里和“父亲”作伴,于是便将她接过来同住。

她和普通的老人一样,每天打开电视看看新闻,还会给花浇浇水,有时候兴致来了,还会哼上两嗓子。

如今闲赋在家的朱逢博在进入2022年的第一个夜晚,登上了东方卫视举办的晚会。

在节目中,她和学生们同台表演,一起唱了八十年代的经典歌曲《金梭与银梭》。

他们的表演,是一代音乐人的逐渐落幕,也是新一代音乐人的翱翔启程。

音乐是时代的记忆。

朱逢博这辈子唱过近千首歌曲,这些歌曲忠实地记录了她对中国音乐做出的贡献。

也永远会有人记得,

朱逢博一生只有一人的深情缱绻。

歌唱家朱逢博:丈夫离世后,守着骨灰生活14年,如今生活现状怎样

朱逢博在华语乐坛上开创了新一代歌风,她美妙的歌喉演唱了一首又一首的动听旋律。

她在芭蕾剧《白毛女》中,用独特的歌声把喜儿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听后都会潸然泪下。

朱逢博把很多曲目都演唱成了海内外家喻户晓的歌曲,无论过去多少年,人们仍旧忘不了她的歌声,她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夜莺” 。

朱逢博与著名歌唱家施鸿鄂的感情是一段女追男的故事,两人恩爱相伴一辈子,直到2008年施鸿鄂突然离世。

施鸿鄂走后,朱逢博一直守着他的骨灰生活,如今丈夫已经去世14年了,她的晚年生活如何呢?

朱逢博1937年出生在山东济南,在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她童年的生活一直都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

她的父亲是一个工程师,一直刻苦钻研工程技术。

虽然朱逢博是一个女孩子,但父亲也希望她将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

朱逢博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颇有一身书香气质,而且对于建筑设计也充满了自己的见解。

她经常和父亲一起探讨建筑物的设计,总是在关于建筑物审美的问题上,和父亲交流探讨。

朱逢博从小跟音乐毫无关联,如果不是后来偶然的机会,想必她一定可以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位大师吧。

朱逢博为了提高自己的戚罩技术,她拼命地学习绘图,向父亲请教各种问题。

终于,在高中毕业后,朱逢博考入了同济大学的建筑系,离她实现做建筑设计师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要知道,做建筑设计工作可是很苦的,不仅要整天画图设计,还要经常去工地实地考察。

但不管再苦再累,朱逢博从未有过退缩的想法,在课上她永远是最积极的,在工地考察的时候她也是最认真的。

1960年,朱逢博从同济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了上海参加工作。

令人没想到的是,也就是上海,成为了她人生转折的地方。

朱逢博为了能够有好的设计方案,整天游走在漫天黄土的工地上,她经常和工人们在一起,以便了解更好度的设计思路。

但工地的生活终究是枯燥乏味的,她作为工地上为数不多的女生,平日里经常给大家唱歌活跃气氛。

虽然她没有过专业的音乐培训,但老天爷给了她一副唱歌的好嗓子,她的歌声时常引得工友们的掌声。

那时候上海歌剧院来到工地进行慰问演出,在工人们的起哄下,朱逢博也上台唱了几首歌。

剧院的人听到她的歌声时,觉得朱逢博是个人才,声音的可塑性很强,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她调到了上海歌剧院。

就这样,朱逢博从漫天黄土的工地,走到了歌剧院的舞台上,成为了歌剧院的特殊人才。

朱逢博从小踏实好学,虽然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专业的音乐学习,但她心想:来到这个地方,就要有一番成绩。

她看见团里其他的人个个身怀绝技,朱逢博也明白自己的差距,所以她开始努力追赶。

朱逢博每天早早地就起床练声,那时候很多同事都开玩笑地说: “每天叫醒我们的不是公鸡打鸣,而是朱逢博的歌声。”

她为了能掌握更多的唱歌技巧,不断向团里的同事们请教问题,但朱逢博仍不满足。

朱逢博主动去找了团里的领导,她说: “我想要更深的音乐造诣源仔镇,想学习更多的音乐唱法,我觉得我现在进步太少了。雹粗”

团里的领导见到她这么上进,自然是高兴,于是给朱逢博安排了音乐学校,让她接受专业的音乐培训。

朱逢博在学校中,跟随很多老师学习了各种音乐唱法,为她日后的歌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她除了在学校学习之外,在剧团里还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男人。

朱逢博经过在学校专业的进修之后,唱歌功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她开始在团里登台演出。

在上海歌剧院中,她遇到了施鸿鄂,他对朱逢博的演唱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施鸿鄂是个音乐才子,他16岁就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毕业之后他又出国深造,以优异的成绩从索菲亚国立音乐学院毕业。

1962年,施鸿鄂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古典声乐比赛,他获得了大赛的更好度成绩,成为了世界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施鸿鄂带着优异的成绩回到了中国,并且进入了上海歌剧院工作,并且很快就成为了剧院的门面。

他的音乐才华受到无数人追捧和欣赏,而朱逢博也是其中之一。

朱逢博经常找施鸿鄂请教问题,起初施鸿鄂只是觉得朱逢博声音还行,但唱歌并不是很好听。

因为当时他不知道朱逢博是 “半路出家” ,所以施鸿鄂对于她的态度一开始是很冷漠的,经常对她的问题都是爱答不理。

对此,朱逢博并没有退缩,她依旧坚持去找他请教,这也让施鸿鄂看出了她对音乐的热爱。

于是,施鸿鄂成了朱逢博在团里的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朱逢博的唱歌水平越来越高。

那几年,朱逢博在上海歌剧院的舞台上,主演了《红珊瑚》《刘三姐》等歌剧,她塑造出的形象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1965年,朱逢博担任了舞台剧《白毛女》中喜儿的主唱,她凭借优美的歌喉很快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歌手。

当时很多人看完朱逢博唱的“喜儿”之后,坐在台下都痛哭流涕,观众非常赞赏她的表演和歌声。

朱逢博近200场《白毛女》的演出,基本每场都是座无虚席,她演唱的《白毛女》,成了至今都无法超越的经典。

在舞台上有所成就的朱逢博,在生活中也收获了爱情。

在她心里,自己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离不开那些老师的帮助,更离不开亦师亦友的施鸿鄂。

在平时的相处中,朱逢博早已经对能力超群的施鸿鄂产生了爱慕,她欣赏他的才华,更喜欢两人在一起时候的感觉。

奈何朱逢博作为当时团里的重点培养对象,与领导约定好30岁之前不能有任何感情瓜葛,必须专心事业。

她只能默默看着施鸿鄂,游走在团里的 “花丛” 中。

施鸿鄂长的文质彬彬,又有很高的音乐才华,所以团里很多女生都“投怀送抱”,不过他并不为所动。

其实施鸿鄂心里也有朱逢博,只是当时朱逢博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他就一直没敢诉说自己的爱意。

可要知道,施鸿鄂比朱逢博大三岁,在那个年代,这个年纪的人,孩子应该都会打酱油了,他还是单身一人。

他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在给他介绍,而朱逢博看见这些的时候,心里也只能干着急。

1967年,朱逢博30岁了,那时的她已经成为了中国艺术团的台柱子了,经常受邀去世界各地进行演出。

她把中国的经典曲目带到了海外,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她也被人们称为 “中国夜莺”。

事业发展正盛的她决定要向施鸿鄂表达自己的爱意,她心想: “如果再不下手,他会被别人抢走的!”

于是,朱逢博在七月底的一次演出结束后,在传达室给施鸿鄂留了一封信。

当施鸿鄂看到桌子上写着朱逢博名字的信封时,心中不免有些激动,他看到信上的内容之后,留下了泪水。

“晚上十点,在琴房楼梯口,不见不散!”

他想到了两人可能会诉说爱意,但朱逢博对她说的话,让他大吃一惊。

两人如约来到楼梯口,施鸿鄂本来准备了一大堆情话,想借着月色全都向朱逢博表达出来,但先说话的是朱逢博。

朱逢博说: “我要和你结婚,就在下个月一号,你愿意吗?”

施鸿鄂一脸笑容,没有说过多的言语,而是把朱逢博抱在了怀里......

1967年,两人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从此打开了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由于 社会 的动荡,他们的婚礼举办得很低调,据说婚房都是向上海剧院借的,虽然条件苦了点,但两人在一起觉得很幸福。

婚后,朱逢博生下了儿子施劲,她也并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施鸿鄂也极力支持着妻子的发展。

朱逢博本来就在歌唱方面很有天赋,再加上婚后丈夫对她悉心的指导,她在中国乐坛刮起了一阵新的歌风。

几年间,朱逢博在全国各地举办音乐会,并且参加了国内外几千场的演出,成为了当时中国乐坛上的领军人物。

1985年,朱逢博在上海创办了上海轻音乐团,这是中国首个轻音乐团。

她和施鸿鄂不仅专注于唱歌事业,还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林峰、朱枫等优秀歌手都是朱逢博的学生,程志、戴玉强等男高音歌唱家也师从于施鸿鄂。

施劲从小的音乐天赋也很不错,但那几年朱逢博夫妻俩忙于事业,常常忽略了对儿子的培养,这也成为了他们的遗憾。

朱逢博在工作之余,做的就是陪在儿子身边,她知道陪伴儿子的成长太少了,所以她想尽可能弥补自己的遗憾。

她经常带着儿子出去游玩,有时候还会在家教他唱歌、弹琴,每次爸爸妈妈陪在身边,施劲就会非常开心。

1998年,已经年过60的朱逢博凭借深厚的演唱功底,又一次登台主唱《白毛女》。

这次在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巡回演出,她用细腻的歌喉打动了歌迷的心,被世界人民称为 “艺术常青树”。

从2000年开始,朱逢博就淡出了歌坛,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培养新一代年轻人身上。

那些年的施鸿鄂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从事高强度的工作,但他仍没有放弃热爱的音乐事业。

他经常在家中给一些孩子们上课,想把自己一生所积累的音乐才华传承下去。

两位老艺术家一辈子都在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做贡献,尽管身体承受着病痛的折磨,依然坚持培养音乐人才。

正当人们还在称赞这一对老艺术家时,意外却传来了......

2008年3月11日,施鸿鄂在家中悄然离世,享年74岁。

他在离世前没有一点反应,就连陪在他身边的朱逢博都没有察觉出一丝异样,老艺术家就这样安静地离开了。

丈夫的离世,让朱逢博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她每天都在思念日夜陪在身边的施鸿鄂。

朱逢博没有下葬丈夫的骨灰,而是把他放在了自己的卧室,她觉得这样可以感觉到丈夫还陪在自己的身边。

她经常会对着骨灰唱歌说话,以此来表达对施鸿鄂的怀念。

施劲担心母亲生病,特意买了一套大房子,把母亲接到了家人身边。

在儿子一家人的关怀下,朱逢博逐渐走出了丧夫的痛苦,但她依旧把丈夫的骨灰带在身边。

施劲虽然有着很好的音乐天赋,但他没有像父母一样走上专业的音乐道路,而是选择了下海经商。

事业有成的他也早已成家,妻子是一位知识分子,两人婚后生下了一个女儿,跟奶奶一样毕业于同济大学。

随着年级的增大,朱逢博的血糖出现了问题,而贴心的孙女经常照顾她的日常生活,已然成为了她的贴心小棉袄。

朱逢博由于身体和年龄的原因,已经很少在出席各种活动,在家人的陪伴下,她开始享受晚年的生活了。

她会时不时地出去旅 旅游 ,在家的时候就浇花养鸟,有时候来了兴致还会唱上两嗓子,生活可谓是非常幸福。

如今朱逢博已经85岁了,她和丈夫携手走过了41年的风风雨雨,两人相互支持着走过了一辈子。

施鸿鄂已经去世14年了,这么多年来,她也一直守护着丈夫的骨灰,以此来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朱逢博作为歌唱家,在我国乐坛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她为我们传唱了无数的经典歌曲。

在那个思想还没有那么开放的年代,女追男很罕见,她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意,收获到了一辈子的幸福!

她一生只对一个人深爱,这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应该学习的。

爱情可以自由的,但绝对不能是随便的,两人相互认定就是一辈子的事情,绝不应该是三分钟热度。

祝福朱逢博老师晚年生活幸福安康,也向老艺术家致敬!

文| 数据线

编辑|阿喧

图源网络,侵删

张馨茹:嫁给歌王张帝,成了闺蜜的后妈,相差33岁的感情如胶似漆

80年代北影厂6朵金花,千娇百媚背后命运不尽相同,有人一生无子

14年了,拿钱大闹谢晋葬礼的刘晓庆,实现照顾他妻儿的承诺了吗?

朱逢博的第二任丈夫是谁

公布的只有一个丈夫:施鸿鄂。

施鸿鄂(1934—2008年3月11日)我国著名的抒情戏剧性男高音歌唱家,他生于1934年,十六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后于1956年赴保加利亚深造,就读于索非亚国立音乐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该校声乐系歌剧专业。

1962年他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古典声乐比赛中以最高分获得金奖,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朱逢博的个人经历:

作为一名女歌手,我们都很熟悉朱逢博,她的声音甜美、圆润、明亮,吐字清晰,她创造了一代歌风,在歌坛的地位很高。她演唱过1000多首歌曲,《金梭和银梭》《请茶歌》《满山红叶似彩霞》《那就是我》《雁南飞》等许多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都知道很多关于朱逢博在舞台上的事情,但是当我们谈论她的家庭时,却却知之甚少。她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系学习在上海,她毕业后应该是设计师,但她的嗓音很好,这使她成功成为一名歌手。虽然她不是专业人士,但她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她的成功源于她的刻苦训练。

原文链接:http://www.36sw.com/news/199569.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施鸿鄂比朱逢博大几岁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关键词: 丈夫 自己的 白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