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的基本含义
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上部地带,又称为陆上岸带,一般风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是过去因海水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地形,受陆上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沿岸风的作用形成沙丘,它的特征是海蚀崖,海蚀穴,海蚀阶地和平台。潮间带,由海滩和潮坪两部分组成,在这一带是海浪活动最积极、作用最强烈的地带。下部地带又称水下岸坡带,就是过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水底下的地方,一般从低潮时海水到达的地方算起,到波浪、潮汐没有显著作用的地带。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余公里,岛屿岸线14000余公里。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还有众多深邃的港湾,以及贯穿内陆的大小河流。它不仅是国防的前哨,又是海、陆交通的连接地,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带。这里遍布着工业城市和海港。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胜的地貌特征,丛返可辟为旅游基地。
在海岸及其邻近地带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3,由此给海岸、河口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海啸、飓风和台风侵袭海岸和海滩,对沿海的工业、农业造成危害。 在垂直于岸线的海岸横剖面上,海岸有下列组成部分:
①海岸(狭义)。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敏郑乱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也称海滩。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后滨和前滨。有人认为海滩尚应包含与海滩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水下部分。后滨指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滨的后缘,其上发育暴风浪所形成的滩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滩肩向海一侧的边界为海滩坡度突变处,称肩顶或滩肩外缘。前滨指肩顶至低潮线之间的滩地。邻近肩顶的前滨部分,通常坡度较陡,也称滩面。
③内滨。自低潮线向海直至破波带的外界。有些内滨存在水下沙坝和水下浅槽。
④外滨。破波带外界向海一侧的底部较平缓地带(也有人认为外滨从破波带外界起延伸至陆架边缘为止)。但有些学者未划出内滨,而将自低潮线开始的向海延伸部分(包括上面的内滨)统称为外滨。
⑤近岸带。包括海滩和水下泥沙活动的地带,约在水深10~20米的范围内。 19世纪以前,海岸研究处于地形描述和资料积累的初始阶段。1909年,美国W.M.戴维斯在构造、营力、时间三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上升、下沉海岸的侵蚀轮回学说,建立了海岸发育的系统概念。1919年,D.W.约翰孙的《海岸过程和海岸线发育》一书问世,使海岸地貌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军事和海岸工程建设的需要,海岸地貌学进入动力机制的研究阶段。苏联В。П。津科维奇在《海岸发育的基本理论》一书中,从动力学观点,阐明了海岸堆积地貌的形成机制。
D.L.英曼通过海滩观测,阐明了近岸带的泥沙运动和海滩地貌特征。C.A.M.金的《海滩和海岸》(1959)一书,系统地论述海岸发育的动力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新技术并结合物理和数学模型,海岸研究正向半定量和定量方向发展。
中国于50年代中期,逐步开展了海岸动力过程的研究工作。1964年在温州进行了中国海岸带第一次试点调查。1979年在温州开展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试点,1980年后,逐步在沿海各省市开展“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20多年来,中国海岸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料,对海岸发育过程和海岸演变规律,特别是对淤泥质海岸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 海岸发育
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奠定了海岸发育的基础。但在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大幅度的海面升降变动,导致海侵和海退,使海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直至距今6000~7000年前,海面上升到接近于现代海面的高度,构成现代海岸的轮廓。自此,进入现代海岸发育阶段。
海浪
海浪在塑造海岸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动力因素。它具有巨大能量,对海岸或海岸建筑物产生巨大冲击力;在近岸物质搬运和堆积方面也起重要作用。在波浪作用下,通常粗颗粒物质向岸搬运,细颗粒物质向海搬运;自岸向海,海岸带泥沙由粗变细,较陡的海岸剖面在波浪侵蚀堆积作用下逐渐变缓。
近岸流
斜向入射的波 *** 近海岸时,桥档在破波带内产生平行于海岸的沿岸波流。由向岸的水体输移和由此产生的离岸水流(裂流),波浪破碎造成的激浪流,加上潮流,构成了复杂的近岸流系。海水流动所产生的泥沙运动,形成一系列海滨堆积地貌。
潮汐
潮汐引起的海水周期性升降运动以及随之产生的海水水平方向运动,对塑造海岸有重要影响。不同岸段潮差有较大差别,潮差大小直接影响海水动力所能作用到的范围。相应的潮流水平流动,在有的水域,流速不足一节;而在中国杭州湾,涌潮通过最大潮流流速可达12节以上。尤其对细颗粒物质组成的海岸,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
生物
在热带和亚热带生物作用较为明显。在珊瑚和珊瑚礁发育地区,构成珊瑚礁堆积海岸。在红树林和盐沼植物广泛分布的海湾、河口潮滩上,形成平静、隐蔽的海岸环境,利于细颗粒物质迅速堆积。但在有些海岸生物作用对海岸岩石产生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
气候因素
在不同气候带,因温度、降水、蒸发、风等因素不同,风化作用的表现有所差异,进而影响到海岸的发育演化,并使海岸发育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海岸地貌类型众多复杂,千差万别。许多研究者试图将海岸划分为各种类型。如约翰孙把海岸分成上升海岸、下沉海岸、中性海岸和复式海岸;H.瓦朗坦从上升与下沉、侵蚀和堆积的概念出发,按各种组合进行分类;F.P.谢泼德则将海岸分为原生海岸和次生海岸以及若干亚类。对于海岸的分类,至今未取得一致的认识。由于海岸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制定统一的海岸分类,还有待于实际知识的积累。根据塑造海岸的主导因素和海岸的物质组成,可提出下列主要海岸类型。
侵蚀
第四纪冰川后期海面上升,海水淹没了沿岸山谷和河口,形成岬角、港湾相间的曲折岸线。这种海岸形态与地质构造因素有关,中国如浙江、福建曲折岸线的形成,便受到构造线的控制。在这类海岸上,因波浪折射,岬角岸段波浪能量辐聚,而港湾岸段波能相对较小,产生岬角岸段侵蚀、港湾岸段堆积的侵蚀-堆积相间的海岸地貌。在侵蚀岸段有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
海蚀洞。面向开敞海域的山地或台地,在与海面交接的部位,受波浪侵蚀,沿着节理、断层、层理面等地质薄弱面,形成向陆内凹的浪蚀壁龛。又因水位变化,岩壁干湿交替变化,加速了岩石风化和浪蚀过程,使壁龛扩大成海蚀洞。洞穴的横断面,高度大于洞宽;纵断面上,洞深又远大于高度。海蚀洞顶一般为波浪作用的上界,其底部略低于海面。两端贯通的海蚀洞,称海拱石。海拱石塌陷,坚硬的岩石残留体称为海蚀柱。
海蚀陡崖。海蚀洞不断扩大,重力作用使上部岩石崩落,形成陡崖。坠落的岩屑,一部分被沿岸流搬运,一部分被波浪卷带,可进一步磨蚀岩壁。
海蚀平台。在海蚀陡崖发育与后退的过程中,其前方的岸坡逐渐塑造成向海缓斜的岩质平台。海蚀平台多位于海平面附近,其宽度与岩性有关。在平台拓展的过程中,波浪能量消耗在对平台面的摩擦和碎屑物质的搬移上,减弱了波浪对海岸的侵蚀能力,海岸后退速度逐渐减缓,乃至稳定。在 *** 位附近,也有海蚀平面分布,可能是暴风浪作用的结果或构造上升所致。 海岸的侵蚀过程与岩性有密切关系。结构致密的花岗岩组成的海岸,常呈层状剥落,岩体大多呈 *** 状,如苏联白海北部的科拉半岛。由石灰岩构成的基岩海岸,经海水溶蚀,岩石表面布满沟谷,峰脊起伏,溶洞发育,以亚得里亚海北部的达尔马提亚海岸最为典型。岩性松软的海岸,抗蚀强度较差,海蚀陡崖后退较快,如印度尼西亚由火山灰组成的喀拉喀托岛,据统计,1883~1928年海岸平均后退速度达每年46米。波浪作用使海岸变得奇丽多姿,常见幽洞曲径、嶙峋怪石,可辟为旅游胜景。如中国海南岛崖县西南海滨、大连小平岛东侧崖壁及苏格兰的斯塔法岛等地。
断层海岸
断层海岸基本上受地质构造控制。中国台湾省东部为挺直的断层海岸,北起三貂角,南至鹅銮鼻,长达360公里,有的地方高达1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断层海岸。它的水下岸坡陡峻,离岸30公里,便是深达4500米的深海。在多佛尔海峡的英国海岸,一堵截切侏罗纪白垩土的白色崖壁,构成奇特美丽的海岸。
堆积海岸
沙(砾)质堆积海岸
由不同粒级的松散泥沙或砾石组成,沿岸分布有海滩、沙堤、沙嘴、水下沙坝和风成沙丘等堆积地貌,往往伴有泻湖发育:
海滩。海滩的演变与沿岸波浪特征、泥沙补给和水体渗透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当激岸浪的向岸流速大于离岸流速时,海滩物质供应量大于被搬走量,海滩发育,横剖面呈凸形,常见于砾石海滩;反之,水体渗透作用较弱的海滩,离岸流速大于向岸流速,海滩横剖面呈凹形,常见于中、细沙组成的海滩。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由于激岸浪及其冲流和回流的反复作用,使海滩沙成为分选更佳的沉积物。
在北美洲的大西洋海岸,欧洲的北海海岸,有一系列与岸平行,经常出露水面的海岸沙堤。被沙堤和陆地环抱的水域,称为泻湖。在岬角、海湾毗连的岩石岸段,常有沙嘴发育。沙嘴是沿岸漂移的沙砾组成的狭长堆积体,一端与陆地衔接,一端顺沿漂沙方向延伸入海。有的沙砾堆积体形成连岛沙洲,使岛屿与陆地或岛屿与岛屿连接起来。有些海滩上,常见到与岸平行或有一定交角的沙脊和凹槽相间的起伏地形,称脊槽型海滩,如法国的诺曼底海岸和英国的部分海岸。
海岸沙丘。在风力吹飏下,海岸上可形成波状起伏的沙丘。沙丘排列方向常与风向成直角,迎风面比较平缓而坚实,背风坡比较陡峭而松散。如中国北戴河沿岸、福建长乐沿岸,法国濒临大西洋部分岸段,英国的德文郡海岸,北海的部分海岸,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部海岸,美国东部和西部部分岸段,都有海岸沙丘分布。
沙质堆积海岸的剖面形态,因波浪特征和波向变化而常有变化。暴风浪和涌浪都塑造与其相适应的剖面,导致沙质堆积海岸的季节性演变。如美国西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在冬季形成暴风浪剖面,夏季形成涌浪剖面。中国中、南部海岸,夏、秋季多暴风浪剖面,冬季则多涌浪剖面。
淤泥质堆积海岸
位于泥沙来源丰富,潮汐作用较强的岸段。海岸物质大多由0.05~0.001毫米的细颗粒泥沙组成,形成广阔平缓的低海岸平原。波浪通过浅滩,能量较弱,潮汐作用显得较为活跃。淤泥质海岸岸线平直,海岸地貌单一,按潮汐、波浪作用差异以及地貌特征,可分为:潮上带。位于平均大潮 *** 位以上,特大潮汛或风暴潮时海水可到达的范围。该带地势微有起伏,低洼地分布其间,有暴风浪作用和流水痕迹。盐沼地上生长有稀疏的耐盐植物:
潮间带。为平均大潮 *** 位到平均大潮低潮位之间的海水活动地带,即 *** 被淹,低潮出露的海涂(潮滩)。此带泥沙活动频繁,侵蚀、淤积变化复杂,潮滩上留有由落潮水流冲刷而成的树枝状潮水沟,以及由波浪侵蚀成的坑洼。各地潮间带宽度不一,一般为几公里,最宽的可超过10公里。
潮下带。在平均大潮低潮位向海一侧,为潮滩的延伸部分。其组成物质较细,水下岸坡平缓,等深线延伸方向与岸近于平行。
淤泥质堆积海岸在世界各大河口附近都有分布。中国的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每年有巨量泥沙入海,使中国的淤泥质海岸广为发育,并独具特点。它大体上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在河口三角洲基础上形成的,如渤海西部和江苏北部的海岸;另一种是沿岸水流搬移的细颗粒泥沙,在隐蔽的海湾堆积,如杭州湾以南至闽江口以北的港湾淤泥质海岸。
与更新世冰水沉积作用有关而发育成的淤泥质海岸,岸外海滨有一列断续相接的岸外沙堤,构成有利于细颗粒泥沙堆积的环境,其中以荷兰海岸最为典型,美国东部海岸,联邦德国、丹麦、英国部分海岸也有发育。
三角洲海岸
河流携带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向海伸突的三角洲海岸。按三角洲的形态可分为:鸟足状三角洲,岸线外形似鸟足,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尖嘴状三角洲,岸线向海伸突,如意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扇状三角洲,岸线平缓向海突出,如中国的黄河三角洲和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此外,还有多岛屿、多汊道三角洲,如印度的恒河三角洲和中国的珠江三角洲。
生物海岸
自南北回归线附近至赤道的浅海地区,繁殖和生长着珊瑚和红树林等生物群落,构成热带和亚热带特有的海岸类型:
珊瑚礁海岸。由造礁珊瑚、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构成的海岸。珊瑚礁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等类型。岸礁通常紧贴海岸发育,在近岸海域形成一片宽阔浅水地带,随着珊瑚礁加宽,海岸线向海方向推移。堡礁的延伸方向与岸线几乎平行,外缘坡度很陡,它与海岸之间被泻湖分隔开来。环礁在平面上呈环形,围绕着一个泻湖水域。
红树林海岸。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潮滩上,生长着耐盐、繁茂的红树林植物群落,构成了特殊的生物海岸。由于红树林植物的葱郁树冠,特殊的根系,以及林间的枯枝落叶,既抑制了风暴潮对海岸侵蚀,又阻滞涨落潮水流,促使泥沙堆积,岸滩淤涨。在低海岸平原上,生长有陆生植被;潮上带沼泽上灌木丛生;潮间带泥滩为红树林沼泽;潮下带为浅水泥滩,红树林的一些先锋种可率先生长。这几个植被景观带,随着岸滩淤涨而由陆向海方向演替。 西班牙——太阳海岸
以阳光沙滩著称的西班牙“太阳海岸”2006年接待了900多万游客,成为欧洲更受欢迎的旅游度假胜地之一。
“太阳海岸”位于西班牙南部的地中海沿岸,长200多公里,被誉为世界六大完美海滩之一,也是西班牙四大旅游区之一。该海岸连接近百个中小城镇,许多原来人烟稀少的沿海村庄都已成为现代化旅游点。
那里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全年日照天数达300多天,故称“太阳海岸”。夏天最高气温为32至40℃,冬季最低气温为14至16℃。全年游客络绎不绝。据当地旅游业理事会预计,2007年“太阳海岸”游客数量将达950万左右,同比增长2.6%。
“太阳海岸”接待的游客以外国旅游者为主,其中英国人占了近三成。截至2006年11月,“太阳海岸”拥有酒店435家,床位8.3万多个。据西班牙储蓄银行基金会的统计,21世纪初,“太阳海岸”旅游业年均收入超过77亿欧元,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33.5%。
据业内人士估计,随着将来西班牙高速列车通到此地,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太阳海岸”的游客数量有望在2010年达到1100万。
法国——蓝色海岸
法国蓝色海岸的鼎鼎大名无人不知,这里早已成为了世界上更具魅力的沿海风景地带。
蓝色海岸地区(Cocirc;te d’Azur ),又称作里维埃拉地区(Riviera),是滨海阿尔卑斯省(les Alpes-Maritimes)和摩纳哥(Monaco)王国的总称,位于法国东南部的边境地带,毗邻意大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这个地区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特征,海洋与山脉共存,景致独特。
线路上的重要城市尼斯(Nice)是法国第五大城市和第二大旅游胜地。每年都会有许多盛大的节日,尼斯狂欢节(Carn *** al)是其中更具吸引力的一个:每年的二三月份,尼斯会举行近三周的狂欢活动,包括花车 *** 、放烟火、化妆舞会等系列活动,届时会比夏日的海滨更热闹。依偎在青山脚下和地中海之滨的小城戛纳(Cannes),白色的楼房与蓝色的大海及排排高大翠绿的棕榈树构成一派绚丽的南国风光。每年这里的戛纳电影节是全世界电影届的一大盛事。南方重镇马赛(Marseille)气候宜人,景色秀丽。城市内有很多教堂和博物馆。老港外地中海上的伊夫岛(Chateau d'If)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在小说《基督山伯爵》中着力描写的地方。“香水之都”格拉斯(Grasse)是一年四季盛开着蔷薇、合欢草等香料花草的城镇,许多顶级香水大师都是在这里诞生的。另外在尼斯与戛纳之间坐落着众多像滨海卡涅、圣保罗·德旺斯、比奥特、瓦洛里斯这样的小村镇。那里的美景及特有的风光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像毕加索、雷诺阿、马蒂斯都曾经在这个蔚蓝海岸地区生活过,优美的自然景观触发了他们的灵感,在此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作。
蓝色海岸的气候宜人,一年之中阳光普照的日子超过了三百天,是没有淡旺季之分的旅游胜地。白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峰与妸娜多姿、蜿蜒曲折的地中海海岸线遥相呼应,形成了蓝天、雪山、碧海的独特美妙景观,法国地中海式的文化元素更是这里吸引游人的另一大亮点。
路线:巴黎Paris—尼斯Nice-芒通Menton-埃兹Eze-昂蒂布Antibes Vallauris -旺斯Vence -圣保罗·德旺斯St-Paul-de-Vence -滨海卡涅Cagnes sur Mer-比奥特Biot-瓦洛里斯Vallauris -格拉斯Grasse-戛纳Cannes-土伦Toulon—马赛Marseille
澳洲——黄金海岸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位于澳大利亚东部海岸中段、布里斯班以南,它由一段长约42公里、10多个连续排列的优质沙滩的组成,以沙滩为金色而得名。这里气候宜人,日照充足,特别是海浪险急,适合于进行冲浪和滑水活动,是冲浪者的乐园,也是昆士兰州重点旅游度假区。这里旅游设施齐全,有各种各样的游乐场、赌场、酒吧、夜总会、海洋世界和主题公园。
中国——椰树海岸
《海南国际旅游岛总规(大纲)》提出将在海南岛东岸打造一条名为“椰树海岸”的主题海岸,以挑战世界最著名的法国蓝色海岸、西班牙太阳海岸和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吸引国际国内高端度假市场。海南省旅游局副局长陈耀认为,世界主要度假客源都钟情旅游海岸假期,在亚洲旅游海岸尚属空白,而海南岛东部集中了世界一流旅游海岸应有的条件,建设以高雅时尚为特色、以度假品牌为主的旅游海岸,是扬长避短打造国际滨海度假胜地的良策。
而以椰树海岸命名,是因为椰树形象优美,地域性、文化性鲜明,与海南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热带、滨海、生态的特点,还是海南岛标识性植物。椰树海岸区域以海南岛东部的文昌、琼海、万宁、陵水四市县海滩为基准向内陆辐射1小时车程距离的滨海区域,海口、三亚是海南岛两大口岸城市,旅游主要特色同为滨海度假休闲,两市也纳入椰树海岸。在文化 *** 方面,椰树海岸各市县一方面强调与国际滨海度假胜地相应的水文化,突出海、河、泉、湖复合性的亲水特色;另一方面,深入发掘具有鲜明海南岛地方特色的椰文化。
英国德文郡冬天冷不冷
冷。英国德文郡春夏温穗唯轮暖湿润、秋冬阴冷。英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大西洋山返多变的气候对英国本土的影响非常大,一年四季降水非常多,到了秋冬季节由于猜信降水多,所以阴天非常多,造就了英国秋冬季节阴冷的天气特征。
描述德文岛的气温特征?
加拿大帕里群岛的第二大岛屿,属努那福特。它亦是全球最大的无人岛,面积约为55,000平方公里。岛上有在渐新世末期形成的霍顿陨石坑(Haughton impact crater)。德文岛位于北纬75度,很接近磁北极,天气严寒。即使在夏天,亦很少超过摄氏10度,冬天温度可达-50度。
中文名称
德文岛
外文名称
Devon Island
所属地区
努那福特
地理位置
北纬75度
面 积
约为55,000平方公里
纪 录
全球最大的无人岛
德文岛的气候和火星相似,因此近年来有些科学家在当地居住以作研究。德文岛具有在夏季降雪、不结冰的特点,而且白天的温度跟火星夏季白天的温度相似。这里不是人间天堂,据说德文岛上的霍顿陨石坑(Haughton crater)之所以被称作“地球上的火星”,是因为这里的地质概况和气候同火星上非常接近。在这里除了让人维持呼吸的空气和无处不在的地球引力外,除了浮云缝隙中透出的蓝天和那些在冰雪中依然充满活力的少数北极生物外,凄凉笼罩着整个的德文岛。德文岛位于北极圈内,距离北极点不到1600公里,岛上寸草不生、几乎没有植被,气候极端寒冷和干燥,其表面为岩脊、谷地和陨石坑所覆盖,这些都与火星表面相似,因此这里也被称为 “地球上最接近火星环境的地方”。
崎岖不平的复杂地形;红色的土壤上随处可见斑斑驳驳的碎石;常年冰点以下的温度;神出鬼没的极地风暴;各种射线穿透稀薄大气直达毁此竖地表……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恶劣的气候环境,而数百万年来的陨星的不断撞击造就了这里特殊的地貌,也使得这里和满目疮痍的火星表面十分相似,这个环境不能不让人想起遥远的火星。
德文岛上有一个著名的“霍顿冲击坑” [1] ,它为科学家研究火星表面密布的冲击坑提供了难得的参照物。据科学家分析,“霍顿冲击扒州坑”是2300万年纤大前一个天外来物撞击地球形成的。在北极地区的陨石坑周围发现的地质现象看上去与在火星上发现的地貌非常类似,通过对它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找到研究火星上类似大坑的方法,从而为揭开火星的“身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