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英雄上马的地方典故

     2023-06-06 12:22:22     28
6分钟前

关于马的典故

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乱销梁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老斗洞马识途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约会诸侯共同订立盟约。盟约上要紧的有三条:第一条是尊重周厘(xī)王;第二条是抵御外族向中原进攻;第三条是帮助弱小的和有困难的诸侯。十多个中原诸侯国参加大会,订立了盟约。强者为王,大伙儿都尊齐桓公为霸主。可是南方有个大国叫楚国(在今湖北一带),不但不参加中原的联盟,还把郑国拉过去也不叫郑国参加。齐桓公火了,正跟管仲商议着怎么去讨伐楚国,没想到北方的燕国(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到齐国来讨救兵,说北边的山戎打进来了,燕国打了几个败仗,眼瞧着老百姓都要给山戎杀了,央求霸主发兵去救。管仲对齐桓公说:“主公要征伐楚国,得先打退山戎,才能够专心对付南方。”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领大队人马到了燕国。山戎早已逃走了。管仲说:“山戎没打就走,等到咱们一走,他们准又进来抢劫。要安定北方,非打败山戎不可。”齐桓公就决定再向前进军,但地形不熟悉,得有人带路。燕国的国君燕庄公对齐桓公说:“不妨请无终国(在今河北玉田西北)出兵帮我们带路。”齐桓公立刻派使者去,无终国答应做向导,派了一位大将带着一队人马来支援。齐桓公打败了山戎,救出了不少被山戎掳去的青年男女,山戎的老百姓也归顺了齐国。可是山戎的大王密卢逃到孤竹国(今河北卢龙东南)借兵去了。齐桓公和管仲决定去攻打孤竹国。

大军到了孤竹国附近,碰到了山戎的大王密卢和孤竹国的大将黄花。他们被齐国大军打了个落花流水。这时天色不早了,齐军就安营下寨。到了头更天时,士兵们带着孤竹国的大将黄花来见齐桓公。

齐桓公一看,他跪在地下,双手捧着一颗人头,耷(dā)拉着脑袋说:“乘我们的大王答里呵被您打败亲自到沙漠去讨救兵时,我杀了山戎的头子密卢来向您投降。孤竹国没有指望了,请让我带您去追赶答里呵吧!”齐桓公和管仲把那颗人头仔细瞧了一阵子,又叫将士们认了认,真是山戎大王密卢的脑袋,就把黄花留下了。

第二天,黄花把齐桓公和燕庄公领进了孤竹国都城,果然是一座空城。哗运他们更加相信了黄花。齐桓公叫燕庄公带着燕国人马守住孤竹国的都城,自己率领全部人马由黄花带路去追答里呵。黄花在前头带路,到了掌灯时分,来到了当地人把它叫做迷谷的地方。只见平沙一片,就跟大海一样,一眼望去没边没沿,分不出东南西北来,大伙儿全迷了路。齐桓公和管仲急得团团转,赶紧去问黄花,哪儿还有他的影儿!这才知道中了黄花的诡计。原来,黄花杀了山戎的头子密卢倒是真的,投降可是假的。管仲说:“恐怕这儿叫旱海,不可再走了。”齐桓公下令收军。天越来越黑,又碰上冬天,西北风一个劲儿地刮着,大伙儿冻得直打哆嗦,都在这没边没沿、黑咕隆咚的迷谷里冻了一夜。好容易盼到天亮,眼前还是黄澄澄的一片平沙,罩着灰扑扑的一层雾气,道路在哪儿呢?这块鬼地方连一滴水都没有,要是走不出去,渴也得把人渴死。

大伙儿正在不知道怎么办时,管仲想出了个主意,他向齐桓公说:“马也许认得路。咱们挑几匹当地的老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块地方。”齐桓公点头说好。他们就挑了几匹老马领路。果然,老马识途,领着他们走出了迷谷。“老马识途”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齐桓公的大队人马出了迷谷,远远瞧见一批老百姓好像搬家似的。就派老兵扮做百姓去打探,才知道他们是孤竹国的百姓。当初所瞧见的孤竹国国都是座空城,原来是黄花和答里呵使的诡计,让老百姓先搬出城去,然后他们去攻打燕庄公守城的人马。管仲于是把一部分士兵扮做孤竹国的百姓混进城去。到了半夜,混进城里的士兵放了一把火,从城里杀出来,城外的大军从外边打进去,把黄花和答里呵全给杀了,孤竹国也就这么完了。

齐桓公对燕庄公说:“山戎已经赶跑了,这一带五百多里的土地都给燕国。你守着,别再放弃。燕国是北边的屏障,管理这个地方是你的本分。”

燕国靠了齐桓公,一下子增加了五百多里的土地,变成了一个大国。

按图索骥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

秦琼卖马

秦琼在潞州落了难,穷得连饭店钱也付不出,先是典押了随身的兵器金双锏,后来逼得连自己的坐骑黄骠马也卖了。可是人在倒霉的时候,样样不遂心,连马也没人要。幸而遇见了一位卖柴的老者,动了同情心,指引秦叔宝说:“这西门15里外,有个二贤庄,庄上主人姓单号雄信,排行第二,人称为二员外,要买好马送朋友。”秦琼久闻潞州单雄信的大名,就由这位老者介绍到二贤庄,与单二员外见面。秦琼羞于说出真名实姓,只称姓王,拿了马价而去,后来单雄信从别人口中,获知卖马的人,就是山东济南府的秦琼,便立刻追赶,捧着秦琼的脸说:“叔宝哥哥,你端的想杀了单通也。”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

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国君看了用很贵的价钱买的马骨头,很不高兴。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3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上面的故事,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消息传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帮助燕昭王治理国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起来,终于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

现在,河北易县和定兴搭界处,有一个金台陈村。据说这个村就是当年燕昭王修筑黄金台的地方。

⒉孙膑赛马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胜。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作老师。

指鹿为马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做了宰相高职,想伺机再推倒胡亥篡夺皇权。赵高狡猾阴险,他知道自己出身低下,各大臣都不服他。为了测试各个官员对他的态度,一日,赵高拉来一只鹿,当着众大臣的面对胡亥说:“陛下收下这只卑臣千方百计寻得的好马吧!”胡亥笑道:“丞相是否搞错了?你拉来的是一只鹿哇,哪里是良马?”赵高并不理会皇帝的话,却仔细观察周围人的反应,有人跟着赵高随声附和,有人却说真话指出是鹿非马。结果,说真话的陆续都被赵高设计杀害了。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⒊塞翁失马

”是一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

⒋伯乐相马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 *** 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更好度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⒌老马识途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和丞相管仲讨伐孤竹国,被敌军骗到了沙漠地带。看看天晚,但见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惨雾,冷凄凄数群啼鬼,乱飒飒几阵悲风。管仲说:“久闻北方有旱海,是极厉害之处,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教传令收军,带来火种,遇风即灭,吹之不燃。随行军士,各各敲金击鼓,一来以屏阴气,二来使各队闻声来集。管仲见山谷险恶,急教寻路出去,却东冲西撞,盘盘曲曲,全无出路。管仲说:“我知道老马识途,老马多从漠北而来,可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马数匹,纵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⒍汉血马

汉血马以前脖子流出的汉有红色物质,像流血一般,故称之。中国古代称为 「大宛马」、「两极天马」,现称为「阿哈马」。二千年前,世界马种处于原始土种状态,中亚土库曼斯坦干旱少雨的沙漠绿洲中,已曾有十分优秀的快马——汉血马。张骞出塞发现了汉血马。当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大宛马后,武帝便命张骞带百余人的使团去了大宛国(今土库曼斯坦)求马,带一尊黄金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换回大宛马。结果大宛国不允,归途中汉使被杀,金马遇劫,大宛国是一封闭小国,并不知中国的强大,此种行为使汉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马的决定,从此爆发了两次大宛马战争。李广利将军率兵数万人首次惩罚失利,第二次大获全胜,大宛国献出三千匹马给汉朝,二次战争始得大宛马,可见汉朝重视马匹到何种程度。当今纯血种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汉血马血统,而今汉血马是最长寿马,可活到二十三岁。

⒎秦琼卖马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膘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随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⒏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家里有能相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好马可以从外貌、筋骨上看出来,但千里马很难捉摸,其特点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低下的人,我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是好马,但没有办法告诉他们什么是千里马。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九方皋,他相马的本领,不比我差,请您召见他吧!"秦穆公于是召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去寻找千里马。

三个月之后,九方皋回来了,向秦穆公报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个地方。"穆公问他:"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 *** 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取,结果是一匹公马,而且是黑色的。秦穆公非常不高兴,于是将伯乐召来,对他说:"真是糟糕,你让我派去的那个寻找千里马的人,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千里马呢?"伯乐长叹一声说道:"他相马的本领竟然高到了这种程度!这正是他超过我的原因啊!"

⒐王亥驯马

马,原是一种野生动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人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传说有一次,黄帝的部下捕获了一匹野马,每当人们接近它时,它就前蹄腾空,昂头嘶鸣,或把后腿崩起,但它并不伤害人和其它动物,只以草为食。当时人们都还不认识这种动物,便把黄帝请来辨认。黄帝观察很长时间,也未能认出是什么动物,只让大家不要杀掉,派驯养动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栏先把它圈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王亥发现栏杆外边又来了几匹这种红色的野马,它们对着栏杆内的那匹野马叫个不停,不肯离开。过了一天,王亥把木栏门打开,不料外边的好几匹野马一下子都冲进木栏,和圈在栏内的野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阵,然后又都卧了下来。王亥把栏杆门关住,用割来的草喂它们。过了不长时间,其中一匹马突然生下了一只小马驹。王亥高兴极了。消息传开,人们也都纷纷前来观看。这些野马和人接触的时间一长,好像发现人类并不想伤害它们,所以在人面前也不惊慌,变得十分温顺。特别是小马驹,很喜欢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过马后,牵出一匹性格温顺的马,纵身跳上马背。马一受惊,猛地四蹄腾空飞奔起来,把毫无精神准备的王亥一下子抛下来跌了个仰面朝天。等王亥从地上爬起来,马已跑得很远了。王亥站起来望着越跑越远的马,心里十分着急,以为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正要往回走,不料,这跑得很远的马,又扭头跑回来了。王亥高兴极了,忙把马引进栏杆内圈好。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桑树皮拧成一条绳子,把马头绑好,慢慢牵出来。然后又跳上马背。马仍像头一次一样,四蹄腾空,飞奔起来。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训,一只手紧紧抓住绑在马头上的绳子,另一只手又紧马鬃,任凭马怎么飞跑,王亥总是不松手。跑了一阵后,马的速度减慢下来,直到马不再跑时,王亥这才勒过马头,缓缓地骑着回去。

王亥骑马成功后,一下子轰动了许多人,风后、应龙、常先、大鸿等前来观看,很快黄帝也知道了。应龙是黄帝身边的一员大将,对骑马当然更感兴趣。他积极协助王亥驯马,练习骑马。就在这时,一件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清早,王亥、应龙起来练马,忘记把栏杆门关上,一只老虎乘无人时闯进圈里,把可爱的小马驹咬死,正张口要吃的时候,被人们发现了。老虎来不及吃掉小马驹,跳出栏杆逃走了。王亥和应龙一见小马驹被老虎咬死,气得快要发病,立刻带上弓箭,骑上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们一口气奔跑了几十座山。终于找到了这只老虎。两人看准目标,连发几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在返回路上,王亥、应龙又骑在马上顺便射死了几只鹿。不料他们的行动,引起了风后的注意。风后一向智多谋广,他脑子一动,便对黄帝说:“既然骑在马上能追老虎,能射杀野兽,那么,打仗时能不能也骑在马上, *** 敌人?”风后建议黄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猎的人,今后出外打猎,一律不许射杀野马。凡能捉回野马者,给予奖励。”黄帝不仅同意这个建议,而且自己也开始练习骑马。他命应龙、王亥对捉回来的200多匹野马要精心饲养,进行训练。应龙专门挑选200多名精干的小伙子,每天从早到晚,既驯马,又练人。经过两年多的训练,中华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就这样诞生了。这支骑兵在后来的涿鹿大战中起了重大作用。

⒑老骥服盐车而上太行

《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喻指人才处与困境中。

⒒按图索骥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⒓马革裹尸

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元勋,他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被封为伏波将军。

马援回到京城洛阳,大家都来向他祝贺,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官员。马援对孟翼说:“为什么先生不说些指教我的话,而一味夸奖呢?”孟翼不知如何应对。马援说:“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封地多达三千户。赏大于功,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求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就行了(马革裹尸),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由衷地佩服。

一个月后,马援又奔赴北方前线。63岁时马援病死在军中。

灞柳桥 的典故用来指什么? 常见的这个意思还用“折柳”

知道“关中八景”的人们一定熟悉“灞桥风絮”。渭河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在灞桥两边种满了柳。柳絮飘舞,好象冬日的雪花飞舞。平凡高耸的灞河水,流不断,从秦岭南漉迟带流到长安,灞河的水不断流,长长的灞桥把两岸连,灞河的翠柳依依,点染了京都的风光千里。遥想当年,秦始皇气吞山河平灭大国,在灞桥畔赐酒大将军王翦;又是这位皇帝的后裔子婴抱印在灞桥边向刘邦投降交权;叱咤风云的黄巢来了,方迫降唐将张直在灞桥桥畔;震惊世界的张、扬两将军发动“双二十”事变,张学良驱车灞河桥头,挥泪把激愤 *** 的学生劝阻。这些英雄壮烈,金戈铁马,无不在灞桥渲染一层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至今仍旧留下古今文人们的史册上。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长安繁华的乐游原上是否也有如今天一般的冷落清秋时节?萧瑟的咸阳古道李白长袍翻飞,西风无情地吹打着离人的衣巾,只有汉家高大的陵阕在如血的残阳下显得孤独而寂寞。我分明看见李白望着长安高大的城墙,发出一声长叹:“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而后带着怅然的神色悠悠远去。灞桥啊!灞桥你成了多少漂泊者心中的牵挂?!桥边的柳色一年年依旧垂绿,桥下流水无情地日夜奔流。诉不尽的伤感别离忧愁随着纷飞的灞桥柳絮飘向水中,没有人能记住灞桥送走多少贬官逐臣。长长的灞河就是一道难以码让忘怀的历史丰碑。

我漫步在灞桥上,心中极其自然地响起了“白头临灞水,心绪万千条。雨过平沙岸,春归折柳桥。”的诗句。

灞水沿岸,青草碧色、杨柳堆烟。灞桥两旁,柳丝纷披、柳絮纷飞。浸染在青色里的灞桥,在苍古如烟的意蕴里,作为伤情离别的意象,一直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深处。灞桥两岸的垂柳,满目寒烟之中,万缕千丝之上,依旧隐逸着丝丝别绪的氤氲、浸润着痴痴离情的氛围。我与灞桥默立对望,喑喑无语,想象着远方的远方,想象着那种凝噎无语、执手相别的忧闷,同时生发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感慨。这灞桥、这灞水、这烟柳啊,亘古至今见证了无数断肠之人的烟柳和灞桥啊。又一次让我想起了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吟唱,仿佛依旧能够看见孟浩然常码模芦常在雪天里骑驴赏梅时路过的足迹,朱集义对“灞柳风雪”景观的写照:“古桥石路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依旧在记忆的深处回旋久久不能隐退。这里,走过秦始皇、走过刘邦、走过项羽。这里,随着李益诗句“杨柳含烟霸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的广为传诵,于是年年就有了植柳者,年年就有了攀折人。即使相隔着阴气沉沉的日影、孤星、残月、晓风,分隔着先秦、后汉、盛唐、晚清许许多多的微雨、沉雷、薄雾、寒露,我也能在依稀的泪眼中真切地触摸到离人们凄凉的生离和哀戚的死别。那“柳”啊,灞桥的“柳”啊,既为漫漫的旅人送去亲人的祝福,又暗谐了一个情思如缕的“留”字。这里,杨柳不是无情物,年年攀折年年植;这里,离去不是离去、归来不是归来;这里,绵绵长丝、纷纷清泪,情思更比柳丝长。这里,柳絮、柳叶之上点点滴滴都是行人的眼泪。世人感怀钟情于此,一往而专注、笃定而情深,怎一个“情”字了得!那一份“情”啊,就是一枚硕大的生命之魂,凝聚了生离死别的声音和隐隐约约的哽咽,它是本真、是大美,是撼世惊心的绝唱和刻骨铭心的寄望。

灞水东去,逝者如斯。古桥犹在、古柳犹在,古人今人,共桥、共柳。相对于“入暮晴霞红一片,尚疑峰火自西来”的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来说,“水清碧如带,柳絮随风舞”的另一关中景象“灞柳风雪”更是醉倒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自古流传,代表着“伤情别泪”的灞桥和烟柳,濡染着一个远古时代里苍古的人生况味或悲苦情结。尽管一程一程送行的人们早已杳然鹤去,然而年年岁岁,杨柳依依;岁岁年年,细雨纷纷。那些心声、心语并没有在岁月中飘失;心祷、心愿也并没有在历史里匿迹,他们一一地从泪染血濡的古诗、古词里走出来,依旧风雨一片、依旧伤泪点点。灞桥,永远都是一座沉重的桥;烟柳,永远都是株株伤心的柳,弥漫于霸桥的那种缠绵伤感的氤氲,皆因这里遍生着一种枝干清秀,叶如米粒的杨柳,曾得到多少伤泪诗行的浸润,饱蘸过多少颗泣血的心灵中所固守的那一缕情思的重托。霸桥的柳啊,婀娜而多情。它们刚从三月的熏风中抽出了粒粒 *** 、鲜活的嫩芽,那种处女般的绿意,仿佛一捧浸得让人心寒的春水,已从我们的心田深处一掠而过。我站在灞桥之上,倚桥而立,叩抚桥栏,沉沉地迭入了古人的印痕里。只见一株株、一排排的杨柳织入烟云,伸向了辽远的天涯或孤旅,我恍然在一笼轻烟里,脑海里印现着古人们折柳的情境、伤别的画面。自然而然,心河深处便有什么东西一如柳絮迎风一样满“空”飘舞了起来。

清风阵阵,凉意习习,我眼前的一切显得古老而现代。桥上几块憨憨的条石托起了灰色的水泥预制板,踩在上面依旧有着“空空”的闷响,只是没有了那份古老的木桥具有的拙朴,也没有了青石板桥所特有的缭缭清韵。灞桥在我们心里很近却也遥远,烟柳在我们的梦中清晰而又迷蒙。一首张眯的灞桥柳的歌曲倜然在耳傍响起:灞桥柳

灞桥柳

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

我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

你可知无奈的风霜

它怎样在我脸上流

灞桥柳灞桥柳

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

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

它并非只是一杯酒。听着这一曲《灞桥柳》的时候,眼前掠过的可在朝雨、轻尘、青青柳色中“劝君更进一杯酒”的王维或正吟唱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柳永!?

电声乐队简洁的配器,加上丝弦轻拨的三两声琵琶,不经意勾起了一股隐隐的忧愁。古代长安的郊外,灞桥长亭边,风吹柳枝轻摇。分别在即,离人的心中藏着怎样的哀愁?“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这世间上无奈的故事,于你于我,可曾只剩下一声轻轻的叹息,一丝藏泪的浅笑,正如歌词中所写到的:“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它并非只是一怀酒啊!”听着,想着,心就酸了。高亢处叫人撕心裂肺,低徊处令人肝肠寸断,歌声哀婉动人,听得出,歌手也深深地沉浸其中了。古典与现代、民族与流行,水 *** 融、浑然一体,在唐代西安的灞柳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柳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悠悠远去的潺潺灞水,依依披拂的柔柔烟柳,”深重地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尽管我在灞桥上逗留的时间不长,但我仿佛经历了一个人生里长长的时段了。恍然之中,我踏上灞桥的时候,还是飞絮似雪、烟笼柳林的早春,而我走下灞桥的时候,已到了寒露斜飞、清露生凉的新秋,直到最后“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的怀伤一如霏霏细雨、离离柳烟再次溅湿或者苍茫了我的思忖。在这里多少壮士饮下了壮行酒,在这里多少将军翻身上马,一路风尘的前行,身后是千万的大军,浩浩荡荡。偶尔回头,看见弱柳迎风摇曳,心里便有丝丝的暖意。明眸皓齿的女子,折柳相望。志气高昂的天子,亦举杯遥祝。他闭一闭眼,然后转身继续前行。灞桥烟柳,就此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几度夕阳,这里氤氲着的,是男儿报国之志,亦是女儿的不舍离情。

关于马的故事有哪些?

一,老马识途,典故如下:

老马识途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公元前663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

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最后是管仲除了个主意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其带路,最后终于走出山谷的故事。

二,指鹿为马,典故如下:

指鹿为马的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讲的是秦朝末年,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耐郑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三,伯乐相马,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典故如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

四,塞翁失马,典故如下:

讲述的故事是赛翁的马走丢了,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他的儿子爱吵滚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

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五,马革裹尸,典故如下:

讲的是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元勋,他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被封为伏波将军。马援回到京城洛阳,大家都来向他祝贺,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官员,马援对孟翼说:“为什么先生不说些指教我的话,而一味夸奖呢?”孟翼不知如何应对。

马援认为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升亩余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就行了(马革裹尸),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一个月后,马援又奔赴北方前线,63岁时马援病死在军中。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谁?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成语词条: 过五关斩六将

成语发音: guò wǔ guān zhǎn liù jiàng

成语释疑: 比喻克服重重困难。这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的故事。

成语出处: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76回:“这如今万世之下,那一个不说道过五关斩六将、掀天揭地的好大丈夫?”

【典故】

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吵陆洛阳城时杀韩福;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在张飞占据的古城外杀蔡阳,“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背景

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曹操军包围。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才华英武(虎牢关战役,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关羽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希望招降关羽,遂派张辽,张文远游说关羽,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和与张辽的情谊,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确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刘备消息要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

曹操爱庆碰纤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关羽真心归降。在关羽“归降”曹操的日子里,关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被封为汉寿亭侯,上马金,下马银,赐予“赤兔马”。关羽也非毫无报答誉仿,斩颜良侏文丑,立下大功。

就当事情这样顺理成章的进行时,突然,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隘,立斩曹操六员大将。

来源:

却说曹操部下诸将中,自张辽而外,只有徐晃与云长交厚,其余亦皆敬服;独蔡阳不服关公,故今日闻其去,欲往追之。操曰:“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遂叱退蔡阳,不令去赶。程昱曰:“丞相待关某甚厚,今彼不辞而去,乱言片楮,冒渎钧威,其罪大矣。若纵之使归袁绍,是与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杀了,以绝后患。”操曰:“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记念。”张辽领命,单骑先往。曹操引数十骑随后而来。

却说云长所骑赤兔马,日行千里,本是赶不上;因欲护送车仗,不敢纵马,按辔徐行。忽听背后有人大叫:“云长且慢行!”回头视之,见张辽拍马而至。关公教车仗从人,只管望大路紧行;自己勒住赤兔马,按定青龙刀,问曰:“文远莫非欲追我回乎?”辽曰:“非也。丞相知兄远行,欲来相送,特先使我请住台驾,别无他意。”关公曰:“便是丞相铁骑来,吾愿决一死战!”遂立马于桥上望之。见曹操引数十骑,飞奔前来,背后乃是许褚、徐晃、于禁、李典之辈。操见关公横刀立马于桥上,令诸将勒住马匹,左右排开。关公见众人手中皆无军器,方始放心。操曰:“云长行何太速?”关公于马上欠身答曰:“关某前曾禀过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参见,故拜书告辞,封金挂印,纳还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操曰:“吾欲取信于天下,安肯有负前言。恐将军途中乏用,特具路资相送。”一将便从马上托过黄金一盘。关公曰:“累蒙恩赐,尚有余资。留此黄金以赏将士。”操曰:“特以少酬大功于万一,何必推辞?”关公曰:“区区微劳,何足挂齿。”操笑曰:“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锦袍一领,略表寸心。”令一将下马,双手捧袍过来。云长恐有他变,不敢下马,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勒马回头称谢曰:“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望北而去。许褚曰:“此人无礼太甚,何不擒之?”操曰: “彼一人一骑,吾数十余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曹操自引众将回城,于路叹想云长不已。

不说曹操自回。且说关公来赶车仗。约行三十里,却只不见。云长心慌,纵马四下寻之。忽见山头一人,高叫:“关将军且住!”云长举目视之,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少年弃枪下马,拜伏于地。云长恐是诈,勒马持刀问曰:“壮士,愿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恰才同伴杜远下山巡哨,误将两夫人劫掠上山。吾问从者,知是大汉刘皇叔夫人,且闻将军护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来。杜远出言不逊,被某杀之。今献头与将军请罪。”关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现在山中。”关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时,百余人簇拥车仗前来。关公下马停刀,叉手于车前问候曰:“二嫂受惊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将军保全,已被杜远所辱。”关公问左右曰: “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远劫上山去,就要与廖化各分一人为妻。廖化问起根由,好生拜敬,杜远不从,已被廖化杀了。”关公听言,乃拜谢廖化。廖化欲以部下人送关公。关公寻思此人终是黄巾余党,未可作伴,乃谢却之。廖化又拜送金帛,关公亦不受。廖化拜别,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云长将曹操赠袍事,告知二嫂,催促车仗前行。至天晚,投一村庄安歇。庄主出迎,须发皆白,问曰:“将军姓甚名谁?”关公施礼曰:“吾乃刘玄德之弟关某也。”老人曰:“莫非斩颜良、文丑的关公否?”公曰:“便是。”老人大喜,便请入庄。关公曰:“车上还有二位夫人。”老人便唤妻女出迎。二夫人至草堂上,关公叉手立于二夫人之侧。老人请公坐,公曰“尊嫂在上,安敢就坐!”老人乃令妻女请二夫人入内室款待,自于草堂款待关公。关公问老人姓名。老人曰:“吾姓胡,名华。桓帝时曾为议郎,致仕归乡。今有小儿胡班,在荥阳太守王植部下为从事。将军若从此处经过,某有一书寄与小儿。”关公允诺。次日早膳毕,请二嫂上车,取了胡华书信,相别而行,取路投洛阳来。前至一关,名东岭关。把关将姓孔,名秀,引五百军兵在岭上把守。当日关公押车仗上岭,军士报知孔秀,秀出关来迎。关公下马,与孔秀施礼。秀曰:“将军何往?”公曰:“某辞丞相,特往河北寻兄。”秀曰:“河北袁绍,正是丞相对头。将军此去,必有丞相文凭?”公曰:“因行期慌迫,不曾讨得。”秀曰:“既无文凭,待我差人禀过丞相,方可放行。”关公曰:“待去禀时,须误了我行程。”秀曰:“法度所拘,不得不如此。”关公曰:“汝不容我过关乎?”秀曰:“汝要过去,留下老小为质。”关公大怒,举刀就杀孔秀。秀退入关去,鸣鼓聚军,披挂上马,杀下关来,大喝曰:“汝敢过去么!”关公约退车仗,纵马提刀,竟不打话,直取孔秀。秀挺枪来迎。两马相交,只一合,钢刀起处,孔秀尸横马下。众军便走。关公曰:“军士休走。吾杀孔秀,不得已也,与汝等无干。借汝众军之口,传语曹丞相,言孔秀欲害我,我故杀之。”众军俱拜于马前。

关公即请二夫人车仗出关,望洛阳进发。早有军士报知洛阳太守韩福。韩福急聚众将商议。牙将孟坦曰:“既无丞相文凭,即系私行;若不阻挡,必有罪责。”韩福曰:“关公勇猛,颜良、文丑俱为所杀。今不可力敌,只须设计擒之。”孟坦曰:“吾有一计:先将鹿角拦定关口,待他到时,小将引兵和他交锋,佯败诱他来追,公可用暗箭射之。若关某坠马,即擒解许都,必得重赏。”商议停当,人报关公车仗已到。韩福弯弓插箭,引一千人马,排列关口,问:“来者何人?”关公马上欠身言曰:“吾汉寿亭侯关某,敢借过路。”韩福曰:“有曹丞相文凭否?”关公曰:“事冗不曾讨得。”韩福曰:“吾奉承相钧命,镇守此地,专一盘诘往来奸细。若无文凭,即系逃窜。”关公怒曰:“东岭孔秀,已被吾杀。汝亦欲寻死耶?”韩福曰:“谁人与我擒之?”孟坦出马,轮双刀来取关公。关公约退车仗,拍马来迎。孟坦战不三合,拨回马便走。关公赶来。孟坦只指望引诱关公,不想关公马快,早已赶上,只一刀,砍为两段。关公勒马回来,韩福闪在门首,尽力放了一箭,正射中关公左臂。公用口拔出箭,血流不住,飞马径奔韩福,冲散众军,韩福急走不迭,关公手起刀落,带头连肩,斩于马下;杀散众军,保护车仗。

关公割帛束住箭伤,于路恐人暗算,不敢久住,连夜投汜水关来。把关将乃并州人氏,姓卞,名喜,善使流星锤;原是黄巾余党,后投曹操,拨来守关。当下闻知关公将到,寻思一计:就关前镇国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余人,诱关公至寺,约击盏为号,欲图相害。安排已定,出关迎接关公。公见卞喜来迎,便下马相见。喜曰:“将军名震天下,谁不敬仰!今归皇叔,足见忠义!”关公诉说斩孔秀、韩福之事。卞喜曰:“将军杀之是也。某见丞相,代禀衷曲。”关公甚喜,同上马过了汜水关,到镇国寺前下马。众僧鸣钟出迎。原来那镇国寺乃汉明帝御前香火院,本寺有僧三十余人。内有一僧,却是关公同乡人,法名普净。当下普净已知其意,向前与关公问讯,曰:“将军离蒲东几年矣?”关公曰:“将及二十年矣。”普净曰:“还认得贫僧否?”公曰:“离乡多年,不能相识。”普净曰:“贫僧家与将军家只隔一条河。”卞喜见普净叙出乡里之情,恐有走泄,乃叱之曰:“吾欲请将军赴宴,汝僧人何得多言!”关公曰:“不然。乡人相遇,安得不叙旧情耶?”普净请关公方丈待茶。关公曰:“二位夫人在车上,可先献茶。”普净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后请关公入方丈。普净以手举所佩戒刀,以目视关公。公会意,命左右持刀紧随。

卞喜请关公于法堂筵席。关公曰:“卞君请关某,是好意,还是歹意?”卞喜未及回言,关公早望见壁衣中有刀斧手,乃大喝卞喜曰:“吾以汝为好人,安敢如此!”卞喜知事泄,大叫:“左右下手!”左右方欲动手,皆被关公拔剑砍之。卞喜下堂绕廊而走,关公弃剑执大刀来赶。卞喜暗取飞锤掷打关公。关公用刀隔开锤,赶将入去,一刀劈卞喜为两段。随即回身来看二嫂,早有军人围住,见关公来,四下奔走。关公赶散,谢普净曰:“若非吾师,已被此贼害矣。”普净曰:“贫僧此处难容,收拾衣钵,亦往他处云游也。后会有期,将军保重。”关公称谢,护送车仗,往荥阳进发。荥阳太守王植,却与韩福是两亲家;闻得关公杀了韩福,商议欲暗害关公,乃使人守住关口。待关公到时,王植出关,喜笑相迎。关公诉说寻兄之事。植曰:“将军于路驱驰,夫人车上劳困,且请入城,馆驿中暂歇一宵,来日登途未迟。”关公见王植意甚殷勤,遂请二嫂入城。馆驿中皆铺陈了当。王植请公赴宴,公辞不往;植使人送筵席至馆驿。关公因于路辛苦,请二嫂晚膳毕,就正房歇定;令从者各自安歇,饱喂马匹。关公亦解甲憩息。却说王植密唤从事胡班听令曰:“关某背丞相而逃,又于路杀太守并守关将校,死罪不轻!此人武勇难敌。汝今晚点一千军围住馆驿,一人一个火把,待三更时分,一齐放火;不问是谁,尽皆烧死!吾亦自引军接应。”胡班领命,便点起军士,密将干柴引火之物,搬于馆驿门首,约时举事。

胡班寻思:“我久闻关云长之名,不识如何模样,试往窥之。”乃至驿中,问驿吏曰:“关将军在何处?”答曰:“正厅上观书者是也。”胡班潜至厅前,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班见了,失声叹曰:“真天人也!”公问何人,胡班入拜曰:“荥阳太守部下从事胡班。”关公曰:“莫非许都城外胡华之子否?”班曰:“然也。”公唤从者于行李中取书付班。班看毕,叹曰:“险些误杀忠良!”遂密告曰:“王植心怀不仁,欲害将军,暗令人四面围住馆驿,约于三更放火。今某当先去开了城门,将军急收拾出城。”

关公大惊,忙披挂提刀上马,请二嫂上车,尽出馆驿,果见军士各执火把听候。关公急来到城边,只见城门已开。关公催车仗急急出城。胡班还去放火。关公行不到数里,背后火把照耀,人马赶来。当先王植大叫:“关某休走!”关公勒马,大骂:“匹夫!我与你无仇,如何令人放火烧我?”王植拍马挺枪,径奔关公,被关公拦腰一刀,砍为两段。人马都赶散。关公催车仗速行,于路感胡班不已。

行至滑州界首,有人报与刘延。延引数十骑,出郭而迎。关公马上欠身而言曰:“太守别来无恙!”延曰:“公今欲何往?”公曰:“辞了丞相,去寻家兄。”延曰:“玄德在袁绍处,绍乃丞相仇人,如何容公去?”公曰:“昔日曾言定来。”延曰:“今黄河渡口关隘,夏侯敦部将秦琪据守,恐不容将军过渡。”公曰:“太守应付船只,若何?”延曰:“船只虽有,不敢应付。”公曰:“我前者诛颜良、文丑,亦曾与足下解厄。今日求一渡船而不与,何也?”延曰:“只恐夏侯敦知之,必然罪我。”关公知刘延无用之人,遂自催车仗前进。到黄河渡口,秦琪引军出问:“来者何人?”关公曰:“汉寿亭侯关某也。”琪曰:“今欲何往?”关公曰:“欲投河北去寻兄长刘玄德,敬来借渡。”琪曰:“丞相公文何在?”公曰:“吾不受丞相节制,有甚公文!”琪曰:“吾奉夏侯将军将令,守把关隘,你便插翅,也飞不过去!”关公大怒曰:“你知我于路斩戮 *** 者乎?”琪曰:“你只杀得无名下将,敢杀我么?”关公怒曰:“汝比颜良、文丑若何?”秦琪大怒,纵马提刀,直取关公。二马相交,只一合,关公刀起,秦琪头落。关公曰:“当吾者已死,余人不必惊走。速备船只,送我渡河。”军士急撑舟傍岸。关公请二嫂上船渡河。渡过黄河,便是袁绍地方。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后人有诗叹曰:“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过五关斩六将的原文

(1)斩孔秀——

前至一关,名东岭关。把关将姓孔,名秀,引五百军兵在岭上把守。当日关公押车仗上岭,军士报知孔秀,秀出关来迎。关公下马,与孔秀施礼。秀曰:“将军何往?”公曰:“某辞丞相,特往河北寻兄。”秀曰:“河北袁绍,正是丞相对头。将军此去,必有丞相文凭?”公曰:“因行期慌迫,不曾讨得。”秀曰:“既无文凭,待我差人禀过丞相,方可放行。”关公曰:“待去禀时,须误了我行程。”秀曰:“法度所拘,不得不如此。”关公曰:“汝不容我过关乎?”秀曰:“汝要过去,留下老小为质。”关公大怒,举刀就杀孔秀。秀退入关去,鸣鼓聚军,披挂上马,杀下关来,大喝曰:“汝敢过去么!”关公约退车仗,纵马提刀,竟不打话,直取孔秀。秀挺枪来迎。两马相交,只一合,钢刀起处,孔秀尸横马下。众军便走。关公曰:“军士休走。吾杀孔秀,不得已也,与汝等无干。借汝众军之口,传语曹丞相,言孔秀欲害我,我故杀之。”众军俱拜于马前。

(2)(3)斩韩福和牙将孟坦——

关公即请二夫人车仗出关,望洛阳进发。早有军士报知洛阳太守韩福。韩福急聚众将商议。牙将孟坦曰:“既无丞相文凭,即系私行;若不阻挡,必有罪责。”韩福曰:“关公勇猛,颜良、文丑俱为所杀。今不可力敌,只须设计擒之。”孟坦曰:“吾有一计:先将鹿角拦定关口,待他到时,小将引兵和他交锋,佯败诱他来追,公可用暗箭射之。若关某坠马,即擒解许都,必得重赏。”商议停当,人报关公车仗已到。韩福弯弓插箭,引一千人马,排列关口,问:“来者何人?”关公马上欠身言曰:“吾汉寿亭侯关某,敢借过路。”韩福曰:“有曹丞相文凭否?”关公曰:“事冗不曾讨得。”韩福曰:“吾奉承相钧命,镇守此地,专一盘诘往来奸细。若无文凭,即系逃窜。”关公怒曰:“东岭孔秀,已被吾杀。汝亦欲寻死耶?”韩福曰:“谁人与我擒之?”孟坦出马,轮双刀来取关公。关公约退车仗,拍马来迎。孟坦战不三合,拨回马便走。关公赶来。孟坦只指望引诱关公,不想关公马快,早已赶上,只一刀,砍为两段。关公勒马回来,韩福闪在门首,尽力放了一箭,正射中关公左臂。公用口拔出箭,血流不住,飞马径奔韩福,冲散众军,韩福急走不迭,关公手起刀落,带头连肩,斩于马下;杀散众军,保护车仗。

(4)斩卞喜——

关公割帛束住箭伤,于路恐人暗算,不敢久住,连夜投汜水关来。把关将乃并州人氏,姓卞,名喜,善使流星锤;原是黄巾余党,后投曹操,拨来守关。当下闻知关公将到,寻思一计:就关前镇国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余人,诱关公至寺,约击盏为号,欲图相害。安排已定,出关迎接关公。公见卞喜来迎,便下马相见。喜曰:“将军名震天下,谁不敬仰!今归皇叔,足见忠义!”关公诉说斩孔秀、韩福之事。卞喜曰:“将军杀之是也。某见丞相,代禀衷曲。”关公甚喜,同上马过了汜水关,到镇国寺前下马。众僧鸣钟出迎。原来那镇国寺乃汉明帝御前香火院,本寺有僧三十余人。内有一僧,却是关公同乡人,法名普净。当下普净已知其意,向前与关公问讯,曰:“将军离蒲东几年矣?”关公曰:“将及二十年矣。”普净曰:“还认得贫僧否?”公曰:“离乡多年,不能相识。”普净曰:“贫僧家与将军家只隔一条河。”卞喜见普净叙出乡里之情,恐有走泄,乃叱之曰:“吾欲请将军赴宴,汝僧人何得多言!”关公曰:“不然。乡人相遇,安得不叙旧情耶?”普净请关公方丈待茶。关公曰:“二位夫人在车上,可先献茶。”普净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后请关公入方丈。普净以手举所佩戒刀,以目视关公。公会意,命左右持刀紧随。

卞喜请关公于法堂筵席。关公曰:“卞君请关某,是好意,还是歹意?”卞喜未及回言,关公早望见壁衣中有刀斧手,乃大喝卞喜曰:“吾以汝为好人,安敢如此!”卞喜知事泄,大叫:“左右下手!”左右方欲动手,皆被关公拔剑砍之。卞喜下堂绕廊而走,关公弃剑执大刀来赶。卞喜暗取飞锤掷打关公。关公用刀隔开锤,赶将入去,一刀劈卞喜为两段。

(5)斩王植——

荥阳太守王植,却与韩福是两亲家;闻得关公杀了韩福,商议欲暗害关公,乃使人守住关口。待关公到时,王植出关,喜笑相迎。关公诉说寻兄之事。植曰:“将军于路驱驰,夫人车上劳困,且请入城,馆驿中暂歇一宵,来日登途未迟。”关公见王植意甚殷勤,遂请二嫂入城。馆驿中皆铺陈了当。王植请公赴宴,公辞不往;植使人送筵席至馆驿。关公因于路辛苦,请二嫂晚膳毕,就正房歇定;令从者各自安歇,饱喂马匹。关公亦解甲憩息。却说王植密唤从事胡班听令曰:“关某背丞相而逃,又于路杀太守并守关将校,死罪不轻!此人武勇难敌。汝今晚点一千军围住馆驿,一人一个火把,待三更时分,一齐放火;不问是谁,尽皆烧死!吾亦自引军接应。”胡班领命,便点起军士,密将干柴引火之物,搬于馆驿门首,约时举事。

胡班寻思:“我久闻关云长之名,不识如何模样,试往窥之。”乃至驿中,问驿吏曰:“关将军在何处?”答曰:“正厅上观书者是也。”胡班潜至厅前,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班见了,失声叹曰:“真天人也!”公问何人,胡班入拜曰:“荥阳太守部下从事胡班。”关公曰:“莫非许都城外胡华之子否?”班曰:“然也。”公唤从者于行李中取书付班。班看毕,叹曰:“险些误杀忠良!”遂密告曰:“王植心怀不仁,欲害将军,暗令人四面围住馆驿,约于三更放火。今某当先去开了城门,将军急收拾出城。”

关公大惊,忙披挂提刀上马,请二嫂上车,尽出馆驿,果见军士各执火把听候。关公急来到城边,只见城门已开。关公催车仗急急出城。胡班还去放火。关公行不到数里,背后火把照耀,人马赶来。当先王植大叫:“关某休走!”关公勒马,大骂:“匹夫!我与你无仇,如何令人放火烧我?”王植拍马挺枪,径奔关公,被关公拦腰一刀,砍为两段。人马都赶散。关公催车仗速行,于路感胡班不已。

(6)斩秦琪——

行至滑州界首,有人报与刘延。延引数十骑,出郭而迎。关公马上欠身而言曰:“太守别来无恙!”延曰:“公今欲何往?”公曰:“辞了丞相,去寻家兄。”延曰:“玄德在袁绍处,绍乃丞相仇人,如何容公去?”公曰:“昔日曾言定来。”延曰:“今黄河渡口关隘,夏侯敦部将秦琪据守,恐不容将军过渡。”公曰:“太守应付船只,若何?”延曰:“船只虽有,不敢应付。”公曰:“我前者诛颜良、文丑,亦曾与足下解厄。今日求一渡船而不与,何也?”延曰:“只恐夏侯敦知之,必然罪我。”关公知刘延无用之人,遂自催车仗前进。到黄河渡口,秦琪引军出问:“来者何人?”关公曰:“汉寿亭侯关某也。”琪曰:“今欲何往?”关公曰:“欲投河北去寻兄长刘玄德,敬来借渡。”琪曰:“丞相公文何在?”公曰:“吾不受丞相节制,有甚公文!”琪曰:“吾奉夏侯将军将令,守把关隘,你便插翅,也飞不过去!”关公大怒曰:“你知我于路斩戮 *** 者乎?”琪曰:“你只杀得无名下将,敢杀我么?”关公怒曰:“汝比颜良、文丑若何?”秦琪大怒,纵马提刀,直取关公。二马相交,只一合,关公刀起,秦琪头落。关公曰:“当吾者已死,余人不必惊走。速备船只,送我渡河。”军士急撑舟傍岸。关公请二嫂上船渡河。渡过黄河,便是袁绍地方。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后人有诗叹曰:“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关羽千里行:第一章只打“黄巾之乱”;“汜水关之战”在袁绍问谁能打倒华雄后击倒华雄

1)黄巾再起 黄巾歼灭战

先通一次蜀传,然后再进无双蜀传,在第1章中不选择“黄巾砦攻防战”,通过第一章后就会出现.

2)英杰集汉 汝南之战

先通一次蜀传, 之后在第2章直接择“虎牢关之战”,不打倒吕布过关后出现.

3)关羽千里行 关羽千里行

第1章中只打“黄巾之乱”,

“汜水关之战”袁绍说“谁か华雄を倒せるものはいないのか?”后将华雄打倒过关,过了第2章后出现.

4)愤怒的马超 潼关之战

第4章中不要选择“雒城之战”,

在“成都制压战”中打倒敌援军马超(或庞德)过关后出现

5)天水麒麟儿 天水之战

第3章中不要选择“博望坡之战”,这样赤壁就不会吹东风,第5章为孙吴之最期,直接打夷陵之战并击破陆逊,过了第5章后就会出现

6)董卓复活 汉中防卫战

第2章“虎牢关之战”让董卓逃走,

第3章“赤壁之战”让诸葛亮祈祷东风成功(东风成功,赤壁之战前必须先打过博望坡。)

第5章不要选择“定军山之战”

关于最终章:

在第三章赤壁之战中,东风祈祷的成功与否会影响最终章结局。

东风成功,先攻魏,第五章为曹魏之最期,第六章灭吴,为孙吴之最期,最终章结局为建业之战。

东风失败,先攻吴,第五章为孙吴之最期,第六章灭魏,为曹魏之最期,最终章结局为许昌之战。

1)黄巾再起 黄巾歼灭战

第1章不要选“黄巾贼击退战”

“黄巾之乱”中让张角逃走,第2章后就会出现

2)关羽千里行 关羽千里行

第1章不要选择“黄巾砦攻防战”

第2章“氾水关之战”“虎牢关之战”都要打

第3章终了后该外传就会出现

3)袁家之执念 冀州之战

第2章一开就选择“虎牢关之战”过关

第3章“官渡之战”中将除了袁绍以外的敌武将全部打倒(包括增援的吕布)发生袁绍逃跑剧情。

4)逆袭之吕布 吕布逆袭战

第2章“虎牢关之战”中将吕布打倒

第3章中不要选择“下坯之战”

第4章中要过“长坂之战”

5)锦马超 潼关之战

第4章不要选择“长坂之战”

6)董卓复活 冀州防卫战

先通一次魏传

第2章“虎牢关之战”让董卓逃走

第3章不要打“宛城之战”这关

第五章直接打最后一战,合肥之战或五丈原之战。

关于最终章:

在第四章赤壁之战中,东风祈祷的成功与否会影响最终章结局。

东风成功,先攻蜀,第五章为蜀汉之最期,第六章灭吴,为孙吴之最期,最终章结局为建业之战。

东风失败,先攻吴,第五章为孙吴之最期,第六章灭蜀,为蜀汉之最期,最终章结局为成都之战。

1)黄巾再起 黄巾歼灭战

第1章不要选“黄巾砦攻防战”

“黄巾之乱”中让张角逃走

2)娶二乔 二乔夺还战

先通一次吴传

再入吴无双,第1章中只打“黄巾砦攻防战”、“黄巾之乱”两关,不要打“黄巾贼击退战”

3)皇帝之印 玉玺争夺战

第2章直接选择“虎牢关之战”过关

4)虎に仇なすもの 荆州镇压战

第3章一开始就选择“江东平定战”过关

5)董卓之复活 长江防卫战

先通一次吴传

第4章中不要选“南蛮防卫战”

“赤壁之战”中让诸葛亮祈祷东风失败

第5章结束后该外传就会出现

6)武神关羽 麦城之战

先通一次吴传

第4章中不进入“夏口之战”,并在“赤壁之战”中让东风成功。

第5章直接进入“夷陵之战”。

关于最终章:

在第四章赤壁之战中,东风祈祷的成功与否会影响最终章结局。

东风成功,先攻蜀,第五章为蜀汉之最期,第六章灭魏,为曹魏之最期,最终章结局为许昌之战。

东风失败,先攻魏,第五章为曹魏之最期,第六章灭蜀,为蜀汉之最期,最终章结局为成都之战。

关于李广的故事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民间流传)

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文帝、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年纪不大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自动为他痛哭,司马迁称赞他是“陆辩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意寓桃李有芬芳的花朵、早激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

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日本东京成蹊大学即以此为名。

2、射石搏虎。

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射,一箭射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

仔细看去,原来是石头,过后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李广一听说哪儿出现老虎,他就常常要亲自去射杀,居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恶虎扑伤了李广,李广带伤最终竟也射死了这只虎。

扩展资料:

人物特点:

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灶辩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

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的子孙向他人学射箭,但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闲居时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

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

李广军中缺乏归化汉朝的匈奴向导和通边情地理晓匈奴语言的边疆汉人向导,导致大军无法在预定时间和地点与各领兵将领之间配合与协调捣巢,最后因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李广

原文链接:http://www.36sw.com/news/154655.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英雄上马的地方典故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关键词: 关公 伯乐 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