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表情包起源于一位美国人发明的笑脸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表情包不断演化,包括表情符号、笑脸、表情符号、图文叙述、动图等。从2014年开始,某搜索引擎的创始人甚至把每年的7月17日定为“世界表情符号日”。表情包真正的流行,源于社交软件的广泛普及。用户不仅可以使用软件自带的表情,还可以发布自己的专属表情。社交软件逐渐将人们的交流方式从面对面交流转移到线上交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了在虚拟交流中“拼图”。
表情符号可以看作是网络文字交流的重要补充。相比面对面交流,网络文字对话中人们更难感知对方的状态或情绪,而发送表情符号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当人们想要表达负面情绪,或者想要与某人对峙时,发送合适的表情符号,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不满,还可以缓解对方在接收信息时的尴尬。表情符号还可以以一种省力的方式丰富文字的细节。例如,微信表情符号中可以表示的笑的状态有“傻笑”、“露齿”、“可爱”、“偷笑”和“微笑”。当用户想要传达一种快乐的感受时,他们不必思考使用哪种文字更准确,只需发送一个表情符号即可解决问题。
此外,表情符号可以充当同圈或同代人的“暗号”。新媒体学者彭岚教授曾撰文写道:表情符号可以作为区分代际、群体的标签,对话越密切、志同道合的人,使用的表情符号就越具体、越生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下属很少对上级使用表情符号,晚辈很少对长辈使用表情符号。这就像老年人看不懂跳迪斯科的年轻人,年轻人看不懂跳广场舞的老年人一样,不同的群体有自己专属的沟通密码和文化符号。
年轻人使用的表情往往带有调侃、讽刺或玩世不恭的语气,而中老年人使用的表情则以安静、平和、积极向上著称,这也导致不同代际对同一表情的认知存在差异。例如,中老年群体普遍认为微信中的“微笑”表情是开心的笑容,但年轻人认为这是带有讽刺和冷漠感的假笑,因为它和“伤心”、“再见”表情一样,都是向下看的,看起来像是情绪压抑之后露出的笑容。
表情包作为网络亚文化,也代表着年轻人对潮流生活方式的追求。表情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与当下社会热点或网络流行语息息相关。比如最近流行的“内卷”、“平躺”、“emo”、“yyds”等都被制作成了幽默风趣的表情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互联网技术赋能年轻人,每一位网民都可以参与到表情包的制作和分享中来。这种带有亚文化属性的图形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严肃的说话方式。比如很多大学生都有过将老师讲课神态拍摄下来制作成表情包的经历。在课程微信群里发送老师的表情包,不仅可以活跃虚拟社区的氛围,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然而,当我们拥抱表情包时,也不能忽视文字的力量。由于表情包的内容和解码过程具有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造成双方沟通的误解和偏差。无论是静态图片还是视频截取,表情包都只能算是一种浅显而碎片化的表达,是线上人际沟通的辅助手段,远远无法取代语言或文字交流中的深刻思想和真情实感。毕竟,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真正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双方的相互理解。
以上就是关于表情包盛行,超 70%大学生借此表达情绪,你还在斗图吗?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